教師有沒有成就感,通常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1、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前面說到,教尖子生,其中內在的難點是讓他們保持對學習的饑餓感,端正學習態度,不要驕傲自滿;外在的難點是如何面對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依然游刃有余。這個如果沒有扎實的知識和教學基本功,是很難做到的,甚至有可能會被學生虐!
如果是這樣的話,何來成就感和情緒價值?自己不僅幫不了學生,有時候還成為了學生的阻礙,感覺耽誤了學生。自己跟著有面子甚至拿到榮譽,卻感覺跟自己似乎無關,自己反倒成了學生前進道路上最薄弱的環節,想必這種感受不會太好。即便學生覺得沒什么,自己的自我評價總還是不太好的吧。更何況要是這類學生有意見,那壓力更大了,所以如果沒有自己強大的能力和高水平打底,教尖子生沒有成就感和情緒價值,那很正常。反之,也可以有滿滿成就感。
2、教師教書育人的心態和觀念
教師能力再強,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同理,學生也是如此,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如果一個教師,是抱著看待每位學生都有一種先入為主并且標簽化的心態和做法,那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恐怕會更多,同時更難找到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內耗更大,自然就更不太可能因為有比較好的結果從而獲得更大成就感和更多的情緒價值。
反之,如果看待每位學生都能夠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平常心看待他們的成長,包容他們的一些不完美,就更容易打進學生們的內心,跟他們打成一片,并建立起比較高質量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的幫助和指導他們。最后從他們每一點小小的變化進步中,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和價值,體會到成就感并從學生的認可中,獲得更多的情緒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帶什么層次的學生,都顯得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成就感大小和情緒價值多少,也無關緊要,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沒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他們只有一個統一的身份而已:自己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