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不愛動腦,是因為不機靈,但如果家長去觀察孩子玩游戲時的表現,就會發現其實并非如此,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會想方設法找到過關的訣竅,甚至有時候能找到一些很聰明的辦法,甚至我們成年人都不一定能這么聰明地玩游戲。
這是因為游戲的設計很容易讓孩子進入所謂的“心流狀態”,這是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理論,心流指的是一種人們在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此時會產生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人們也就更想要再次投入到該活動中,繼續進入心流狀態。
而游戲的設計,就是為了讓玩家盡量長時間、高度地專注并投入想象力,從而進入和保持心流狀態,為此,游戲總是能讓玩家保持在適當的任務挑戰性和技能精通度要求上。
而學習卻并非如此,課程難度是相對固定且逐漸上升的,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都是不一樣的,但學校的要求往往是需要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都在同一個層面上,這就導致孩子很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學習內容的挑戰性過高,跟不上大家的進度而產生焦慮,孩子也就無法對學習再產生任何興趣了。
延遲滿足感是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也是一個人自我控制能力的體現。然而自我控制是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的,游戲的設計則選擇避免這種消耗,把大大小小的獎勵快速地給予玩家,讓玩家不必在長遠價值和即時滿足之間選擇。
而學習是非常典型的需要延遲滿足的事情,因為學習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的,孩子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控制,來抵抗即時的享樂,把注意力和精力花在學習上,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成績。
心理學研究發現,延遲滿足感能夠很好地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延遲滿足感越強,孩子未來能達到的成就也會更高。從這一點上來說,玩游戲確實是有害的,不利于孩子培養良好的延遲滿足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們先進行一段時間的忍耐和努力,才能得到相對滿意的結果,這其中的過程就需要我們擁有一定程度的延遲滿足感。
在游戲中往往有著非常清晰且易懂的目標,同時還有著強引導性的指南,告訴玩家為了達到目標,需要經過哪些步驟,例如游戲目標是拿到高處的物品,游戲會引導玩家跳躍或飛翔,擊碎障礙,來達到目標。
而學習也可以說是有明確的目標,但卻沒有那么詳細的指南,家長和老師只能告訴孩子,你只要努力學習就能達到目標,但是如何努力,遇到障礙時如何跨越等等問題,卻很難給出詳細的引導指南,孩子在一次次的埋頭嘗試中不斷碰壁,久而久之挫敗感也變得越來越強。就算是玩游戲,如果總是輸,孩子也會放棄玩這個游戲,何況是學習呢?
如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學習興趣?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游戲是思維的一種形式,能夠體現孩子思維發展的階段,思維發展越成熟,玩的游戲也就越具有結構性和規則性,同時游戲也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方式,游戲中提供一些虛擬環境讓孩子去實踐,從而鞏固和擴大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學習也是如此,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思維發展更加成熟,需要學習的知識也變得更加復雜,提供給孩子去解決的問題也更加復雜,這反過來也讓孩子的知識得到鞏固和擴張。
換句話說,玩游戲和課堂學習一樣,都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例如在競技游戲中,我們需要理解游戲勝利的規則,掌握角色的特性和技能,最終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獲得游戲的勝利;而在數學中,我們學習掌握一系列的計算規則,利用這些計算規則,解決數學問題;在語文中,我們學習掌握語言規則,利用語言規則來理解文章的主旨等等。
所以,利用游戲設計的特點,也可以應用在課堂學習中,幫助孩子建立起學習的興趣。
(1)幫助孩子設定具體而微小的目標
游戲總能吸引玩家一直玩下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給玩家設定了很多微小的目標,例如把游戲分為很多個小關卡。
而學習是缺少這些小關卡的,因此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來設定學習中的小關卡,這可以通過蘇聯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來實現,這指的是學生現有水平與通過教學能獲得的水平之間的差距,而教育的著眼點就是超越一個個的最近發展區。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必須結合孩子自身的情況,來和孩子協商決定,把最近發展區劃定得盡可能微小,讓孩子能夠比較輕易地超越,逐步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2)不僅要有獎勵,還要有正確的獎勵方法
玩游戲和學習都能得到一些獎勵,游戲中有積分獎勵,玩家會為了追求游戲排名而努力,學習也有排名,也能得到家長給予的獎勵,但其中的區別在于,孩子會愛上游戲本身,但卻不會愛上學習。因為游戲過關的過程也是很有趣的,但學習的過程并不一定那么有趣。如果學習過程的痛苦程度大于獎勵的獲取難度,孩子就很容易對學習產生抗拒心理。
獎勵確實是很有效的激勵手段,但很多時候獎勵方法卻并不一定正確。例如很多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如果你期末考試能達到XX分,我就獎勵你XX!”
如果家長總是獎勵孩子的努力結果,一方面其實是在忽視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內心情緒,這會給孩子一種暗示:“爸爸媽媽只在乎我能不能考好,卻不在乎我的感受和付出。”
另一方面,孩子并沒有因為學習態度和行為本身得到鼓勵,當不再有獎勵或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孩子就會放棄學習。究根到底,家長希望孩子努力學習,是希望孩子擁有良好的知識和技能,來應對成年后社會生活,但孩子很難真正理解到這一點,而是滿足于當下獲得的獎勵。
所以,家長更應該向孩子強調學習的態度和行為,即使孩子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但是孩子依然付出了努力,家長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會給你獎勵,但這跟你的成績沒有多大的關系,因為我看到你付出了努力,每個人的努力都值得贊賞。”
(3)關注孩子隱藏的焦慮
想要讓孩子像玩游戲一樣,在學習中也進入心流狀態是很難強求的,因為知識的要求程度和孩子的學習能力并不一定總能匹配上。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比較容易陷入焦慮的狀態。
當孩子在學習中遭遇困難,成績下降,或者是表現出抵抗情緒,很多家長只會一味要求孩子加倍努力,迅速找到提升方法。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這些情況的背后,隱藏的是孩子的焦慮。
孩子對焦慮的直接表達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往往會以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去關注孩子的焦慮,對孩子表達出關愛,例如詢問孩子:“我看到你最近學習上似乎有一些困擾,這沒有關系,大家都會在一些事情上遇到麻煩,你愿意跟我說一下,你覺得有怎樣的困難嗎?”
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商量出解決和提升的辦法。當孩子能時刻感受到家長對TA的關注,孩子就能很快地擺脫焦慮,久而久之也能建立起良好的抗焦慮能力。
總而言之,一味限制孩子玩游戲,要求孩子努力學習,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作為家長,更重要的是無條件關注和接納孩子,與孩子統一戰線、共同作戰,同時應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孩子自然而然會建立起良好的適應能力,也會更加容易培養出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鑒弘.(2022).青少年游戲成癮?父母理解孩子的新視角. 大眾心理學(06),25-26.
[2]奚婉 & 胡玉正.(2022).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應用心理學(01),3-19.
[3]張夢柔,張文華,郭英 & 索濤.(2022).家庭教養方式對中職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影響: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07),1111-1117.
[4]黃少華 & 朱丹紅.(2021).青少年網絡游戲心流體驗與游戲成癮的關系.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01),79-89.?
[5]鄧林園,劉曉彤,唐遠瓊,楊夢茜 & 李蓓蕾.(2021).父母心理控制、自主支持與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沖動性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02),31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