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太想賺錢了,你太希望能賺錢了,你滿腦子都是錢,太急功近利了。你從頭到尾都在追求一個確定的東西,那就是:到底做什么能賺錢。
這就像在追求一個按鈕,按一下,馬上就能變富。
比如,有人問我:今年干啥能賺錢?抱歉,如果你是這樣思考問題的,那就干什么都掙不到錢,世界上能賺到錢的事一定是不確定的,世界上能賺到大錢的事一定是極度不確定的。
只有不確定性才能幫你把對手攔在門外,只有不確定能不能賺到錢,才能幫你淘汰掉最多的同行,讓你獨享那一份紅利。
很多人熱衷于考證,熱衷于在各個方面提升自己,如學會計、學英語。這些不是不好,但它有一個問題:它是確定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知道它好,每個人都知道學了它有用。
那就一定會引來無數對手,一直到把利潤給你拉平。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班也是這個道理。
你仔細看,所有東西都是確定的,是可以量化的,是可以看得見的:鋼琴提升,看得見;數學提升,看得見;舞蹈提升,看得見。但你說,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了,怎么看?沒法看。
很多人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文史哲有什么用?因為看上去不掙錢,不能吃、不能喝、不能變現,所以好像學了沒什么用。
但這個世界一真正能改變命運的,恰恰是那些看起來沒有什么用的知識,那些你學了之后不清楚短時間內有什么回報的知識。
只有這種長遠的,不急功近利的,不只圖眼前的,不確定好不好的知識,才能讓你甩開大多數對手,才能讓你摸清楚規則之后再同場競技,才能讓你在框架的層級上幾倍、幾十倍地超越對手。
而經濟學,就是底層的框架。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方方面面拆開了看,無非就是代價換收益。如何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收益,才是大智慧。
很多人的努力,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努力,是什么有用學什么的努力。他們無比精明,自認為從來不在沒用的地方花精力。但恰恰是這種精明誤導了他們,死死地盯著腳下,生怕走錯一步,卻在大是大非的人生路口無腦前行。
苦行半生,兩手空空。
人生,最重要的是判斷方向、判斷對錯,并且敢用全身的力量去押注大勢。
你說,我很厲害。
好,那你敢不敢押注?
為什么不敢?因為你不懂。
為什么不懂?因為你不學。
為什么不學?因為你不知道學了有沒有用。
所謂“肉體的勤奮”“生活的艱辛”,更多的是逃避選擇的借口——我這么勤奮,還賺不到錢,一定是這個社會錯了。
歌唱得再好,帕瓦羅蒂也只有一票;文章寫得再好,村上春樹也只能點一個贊。媒體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讓基數最大的那個群體開心。這幫人喜歡看什么,我就做什么。大部分媒體都是要盈利的,要掙錢的,要吃飯的,要養活一幫人的。
為什么你會相信商人會坑你,卻不相信同樣是商人的媒體會坑你呢?最大的坑,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坑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