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理學書籍當作“自我診斷手冊”,究其實質,是認知偏差在作怪。
那么究竟存在哪些認知偏差導致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容我逐一道來。
首先,比較常見的是,“注意偏差”導致我們出現下意識的“選擇性接觸”信息。
閱讀和學習心理學,咱往往會不自覺地重點關注那些描述心理亞健康或心理疾病的章節,然后將其與自己經歷的情緒、行為進行對照,乃至于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也符合某些描述。
這種注意偏差容易讓咱更加敏感于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乃至可能過度解讀一些原本正常的情緒波動。
這種注意偏差,其實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基于生存,我們都希望能避免和減少拖累我們的自身的心理問題,希望自己強大起來。
但其實希望自己強大,無懈可擊,能在環境中依靠努力能一路順風,是一種非常狂妄自大的認知,人在這個世界,其實永遠都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面對這種不自覺地對號入座,有必要提醒自己:平衡注意力,不要只盯著書籍中的這類信息急于給自己做出診斷。
其次,“自證預言”會讓感覺自己心理出了問題而接觸心理學的人容易有這個現象。
這個“自證預言”的意思是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而當咱相信自己有心理問題時,咱的行為和情緒就往往不自覺地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導致在看心理學書籍的時候,注意力不自覺中優先分配給了能驗證自己的預期的語言片段,然后不自覺地從書中“尋找”符合自己生活表現的文字。
這種自證預言會導致我們傾向于尋找和解釋信息來證實自己已有的信念和假設。如果懷疑自己有心理問題,就會格外注意到那些支持自己感覺的證據。
這種偏差導致閱讀學習中,忽視了那些其實可以發揮反駁作用的證據,忽略了心理學書籍其他更有價值更有建設意義的訊息和內容。
基于這樣的認知偏差,我們非常有必要調整認知思維方式,把注意力放在幫助自己更好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關系以及社會的論述上去,要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幫助我們改善生活的理論和方法上,不要讓心理學書籍淪為自我診斷工具,埋沒了心理學書籍的真正價值。
此外,“可得性啟發”這種認知現象的存在也容易讓閱讀心理學書籍者可能心理問題更加嚴重。
所謂“可得性啟發”是指一種人們根據某種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來的程度來進行判斷的方法。
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動、顯著,人們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而另外一些事件的信息比較平淡、熟悉,人們熟視無睹,于是便認為前者發生的頻率更高。
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頻繁接觸到各種心理問題的案例和描述,這些信息因為沖突感強烈,往往比起那些正常心理狀態的描述更容易被閱讀者記住和回憶起來。
這種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前面提到的幾種認知偏差帶來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學習心理學時,有必要有意識地自覺用心記錄和回憶那些正常和積極的心理狀態的例子,保持心理平衡,多關注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方法,不要只記住那些病理性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