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最好與本金損失風險并不沖突
所以你會發現,相比于存款、或者儲蓄國債等投資品來說,前者幾乎絕對保本,即便提前退出,無非是變成活期利率或者按持有時間梯次付息。而后者因為持有周期太長,中間變現的可能非常高,市場利率的走勢會帶來收益的波動,可能賺到更多也可能虧損掉部分本金,屬于對于投資經驗有較高的要求。
所以讀者會發現,這類投資品雖然既可以向機構投資者,又可以向個人投資者,但絕大部分都是向機構投資者,即便向個人投資者,風險等級也是中等風險偏向,比如招行的A3級以上的投資者才可以投資。
國債定價與市場利率呈現負相關,比如美聯儲的加息就會導致國債價格下降,當然如果能持有到期,依舊可以按照付息方式和到期拿回本金,但事實上當時大量持有國債的是銀行,銀行更多的是儲戶的錢,當市場利率走高時,儲戶都會追求更高的投資機會,而銀行拿不出錢就必須低價賣出國債回款,浮虧變成實際虧損,從而資不抵債而破產,央行緊急開啟特殊貼現窗口和存款保險金才抑制了恐慌的進一步擴散。
最后,為什么國債在二級市場會炒的那么高,大概率還是對未來利率走勢向下的預期相對較強,其實都不需要持有太久,現在一方面二級市場可以賣給個人投資者,未來央行還會加大二級市場對國債的吞吐而干預價格,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至少短期是更高的收益預期,前提是未來幾年市場利率走低是大概率事件,或者說只要不加息至少不會虧損。
讀者這幾年應該已經清晰地感受到市場利率的走低速度,比如幾個參考lpr、加點、存款利率以及MLF等,并且從經濟環境和救市策略來看,即便經過了快速的降息,未來幾年利率繼續走低還是大概率事件,這也是此類投資者在機構個人投資者非常搶手的重要原因吧,而對于絕大多數沒有投資經驗或者說不能忍受本金虧損的群體來說,或許儲蓄國債和存款類產品更好一些,記賬式國債雖然信用最高,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本金損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