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卡是羅馬人在神廟和柱廊形式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綜合用作會場或法庭的長方形大廳建筑平面。建筑平面呈矩形,外圍設一圈柱廊,主入口開在長邊一側,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
公元313年 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赦令,基督教正式合法化。從此,基督教徒們不需要再東躲西藏的秘密進行禮拜儀式,大家走出狹小昏暗的地窖和密室,不約而同的聚集在一起,在牧師的引導下共同接收上帝的感召。在當時,這種專門為基督信徒舉行聚會、禮拜和祈禱等活動的場所并沒有先例可循,隨著教徒的與日俱增,迫切需要一個建筑形制容量大的空間來作為基督教的“神殿”,巴西利卡憑借著自身內部疏朗,結構簡單,便于聚眾集會的特點被教會選中,并作為古羅馬時期基督教堂建筑的基本型制,也被后來的哥特風格所沿襲。
早期的基督教堂幾乎全部是參照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區別是將主入口改在了短邊,并且將原來巴西利卡的結構保留下來:一座長的大廳被柱廊分為中廳和側廊兩個部分,中間的中廳最寬也最高,兩側的側廊則比較低窄且分為上下兩層。其終端是供奉圣壇的半圓形龕。在游戲中,從艾雷教堂到安歇教堂,大部分小教堂都屬于巴西利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