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通常分為兩種:
① 廢話模板,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口號式模板;
② 空話模板,例如“我會收集相關資料”(空話模板)與“我會主要收集黨史活動和單位以往黨建活動的相關資料”(具體模板)的對比。
面對社會現象類題目時,常見的模板答案是:“要辯證地看待這個現象,它的優點是……,缺點是……(即便沒有想法也要強說),原因是……,對策是……最后一句話要么‘吸取經驗教訓’,要么‘點贊’。”
在調研或方案設計題目中,開場白往往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或者“能承擔這項工作,我感到十分榮幸,首先要感謝領導的信任……”、“我會首先成立調研小組……”。
其實,在思考問題時使用空話模板并無妨礙,但在面試中僅僅說空話則不合適。
空話模板就如同麥兜媽媽的睡前故事:“從前有個小朋友不好好睡覺,所以他死了”,缺乏內容、邏輯分析和論證,直接給出結果,屬于毫無實質內容的廢話。
考官經常聽到這類模板化的回答,當你一開口說“我會首先成立調研小組”時,考官可能會心里嘀咕:“你說成立就能成立?你調研的內容清楚嗎?”同時,他們可能已經預設了你的分數上限——“又是模板答案,后面也不會好到哪去。”
考官更希望聽到深入且新穎的思考。
有人認為面試中形式勝于內容,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自信、儀表、禮貌這些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內容出色,形式上的小失誤并不會造成大問題;反之,如果內容不佳,再完美的形式也無濟于事。
考官拿到題目的時間可能僅比考生早十幾分鐘,他們的思考時間也有限。
因此,考官會在審題后迅速思考出一些他們希望聽到的關鍵點。這些點通常能涵蓋大多數考生的想法,甚至有時是某些考生全部的想法。
因此,想要取得高分,你需要有自己獨到的思考,最好是連考官都沒想到的點。
例如,某高中在高考前一百天舉行宣誓儀式,宣誓后組織學生在校園水池放生錦鯉以祈福。
常規的答案有:
支持者會說:這是一種新穎的激勵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集體放生增強了同學們的參與感和團結。
反對者則認為:祈福本身并不能促進學習進步,反而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但我的一個考官同事說:“這種行為是在祈福,祈福與學生成績進步無必然因果關系,這是迷信。作為公務員,我們能支持迷信行為嗎?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不支持,這是我希望聽到的。”
(這也提醒我們,基本的價值觀,如黨和人民的極致追求,唯物主義不迷信等,必須堅持。一旦偏離,將很難得分。)
再說到邏輯問題:“有些考生喜歡使用邏輯連接詞,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他們在說的時候可能不覺得有何不妥,但往往說著說著就亂了套,‘首先’后接‘第一’,‘第一’后是‘然后’,接著又是‘然后’,最后卻沒有‘最后’……這種混亂的表述讓人非常焦急,說明考生的思路不清晰,我不會給予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