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所學的知識,是教育部針對國家整體教育狀況、考慮成本和工業化需求所制定的學習計劃。
其目的簡單:以最低成本培養能推動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人才。
這一計劃幾乎未考慮個人具體情況、性格情感培養、社會就業以及個人自我實現。
它著眼于整體,而非個體。
因此,你可能會發現許多知識上的空缺。
尤其是對于農村或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學校教育往往是唯一的學習途徑,這使得他們在情感教育、心理教育、人格培養、美學、人際交往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失。
城鄉、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差異也會造成沖擊。面對這些心理困境,感到焦慮是正常的——這些方面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也是缺失的。
這些重要領域,在經濟發達、物質條件好、父母見識廣的地方,可能通過家庭教育得到補充(他們本來面臨的問題就較少)。但在我國大多數地區,由于經濟和教育水平的限制,這種補充是難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