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四杯25°C的水混合后,溫度無法達到100°C。以下是關鍵分析步驟: 熱量守恒原理:在不考慮外界能量輸入或損失的情況下,混合后的總熱量等于混合前各部分的總熱量之和。四杯水的初始溫度均為25°C,總熱量保持不變。溫度加權平均:若混合相同體積的同種物質(如水),最終溫度是各部分溫度的加權平均值。由于四杯水溫度相同...
回答于 2025-02-25 09:52
要估計一杯水的溫度,可以結合以下方法進行綜合判斷: 1. 觸覺感知 直接觸摸杯壁:用手輕觸杯子外壁(注意安全,避免燙傷)。燙手無法觸碰(>60°C):通常剛倒入熱水或加熱不久。溫熱但可短暫接觸(40-60°C):適合沖泡飲品。與室溫相近(20-30°C):長時間放置后的水溫。冰涼(<20°C):可能含冰塊或冷藏過。材質...
回答于 2025-02-25 09:49
在理想情況下,當兩個質量相等、溫度分別為0度和100度的水混合時,假設沒有熱量損失,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它們的最終溫度會達到中間值,即50度。這是因為熱量會從高溫的水傳遞到低溫的水,直到兩者達到熱平衡。 不過,實際情況下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水的相變:如果0度的水是冰水混合物(冰正在融化...
回答于 2025-02-25 09:49
什么是比熱容。比熱容,我記得是物質的一種性質,表示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攝氏度所需要吸收或釋放的熱量。用公式表達的話,應該是c = Q/(mΔT),其中Q是熱量,m是質量,ΔT是溫度變化。 那水的比熱容是多少呢?老師上課的時候提到過,水的比熱容是比較大的,大約是4.184千焦每千克攝氏度(kJ/(kg·°C))。不過...
回答于 2025-02-25 09:47
當半杯100°C的水與半杯30°C的水混合時,若假設兩者的質量相等(忽略密度隨溫度的微小變化),根據熱量守恒原理,高溫水釋放的熱量等于低溫水吸收的熱量。設混合后的最終溫度為 Tfmal,則有: 但在常規問題中,通常忽略密度差異,直接取平均值。因此,混合后的最終溫度為 65°C。
回答于 2025-02-25 09:47
當250毫升的20℃水和250毫升的50℃水混合時,根據熱量守恒原理,高溫水釋放的熱量等于低溫水吸收的熱量。假設水的比熱容相同且忽略密度變化(1毫升≈1克),混合后的溫度可通過以下步驟計算: 結論:混合后的水溫為 35℃。
回答于 2025-02-25 09:45
將兩杯50度的水混合后,溫度仍然是50度,而不是100度,這是因為溫度是物體內部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量度,而不是熱量的簡單相加。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溫度的本質 溫度反映了物質內部分子的平均動能。當兩杯50度的水混合時,它們的分子動能會通過碰撞達到平衡,但平均動能并不會翻倍,因此溫度不會升高到100度。 2.?...
回答于 2025-02-25 09:43
當兩杯等量的水混合時,假設它們的質量相同且忽略環境因素,混合后的溫度可通過熱量守恒計算: 答案:混合后的水溫為30度。
回答于 2025-02-25 09:42
熱水瓶中的開水存放時間超過24小時后不建議飲用,具體取決于以下因素: 溫度與細菌滋生:開水剛煮沸時無菌,但隨著冷卻(尤其溫度降至40℃以下),細菌可能開始繁殖。保溫瓶可延緩冷卻,但若普通容器,冷卻更快,建議更短時間飲用。容器清潔與密封性:密封良好的保溫瓶(如不銹鋼材質)可延長保存至48小時,但需確保內部干...
回答于 2025-02-25 09:42
剛燒開的開水溫度接近100°C,直接飲用可能造成口腔和食道燙傷。建議將開水冷卻至適宜溫度(約40-60°C)后再飲用,既安全又利于健康。 注意事項: 避免燙傷:高溫液體可能損傷黏膜,增加健康風險。水質安全:確保水源清潔,煮沸可殺滅微生物,但無法去除重金屬等化學物質。保存時間:開水不宜長時間存放,建議當天飲用完畢...
回答于 2025-02-25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