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個古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上小學時還納悶兒為什么不是“因禍得福”?現在才明白這古典的含義
回答于 2024-05-30 20:32
放開膽子,把“十幾年的努力”這座大山從身上移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這位知友能做到“真的勇于嘗試一些難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擴大自己的視野從客觀現實的角度坦然面對自己的困難。何為坦然,坦然的心態里是不以球進為成功和球沒進為失敗來定義自己,而是以客觀的標準,球本就不該進(難進就是不該進)為基點,把自己的...
回答于 2024-05-30 20:30
俯瞰!也許正因為總是俯瞰自己,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就極其渺小,需要永無止境地用極其宏大的目標來滿足自己。 一直在需要抓取自認為能寄托目標,目標崩塌信念也隨之崩塌,再找一個目標放在那里,在心里給自己一種寄慰。
回答于 2024-05-30 20:26
我以前勸告悲觀者就是如此。1、你不要太自負,你怎么知道一定不行。你都那么不自信了,卻堅信事情一定惡化?你對悲觀事件發生的絕對性,就是極大的自負。2、樂觀,過程好 結果隨機;悲觀,過程不好,結果隨機。為了得到結果一瞬間的不失望,就放棄那么多一瞬間?要知道人類就是無數瞬間,永恒也是無數瞬間。
回答于 2024-05-30 20:24
“知道”沒那么容易。按陽明心學的說法,“知”到深處是自然“知行合一”的。不過我猜你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人們說到“知道”這個詞時通常想表達的那個意思。我再想想為什么只是知道就足夠吧。 知道了這件事,你將來很多決策都自然會有變化,這些變化自然會引導你的人生體驗發生變化。不需要你特別再去做很多“努力”。
回答于 2024-05-30 20:24
把心理學書籍當作“自我診斷手冊”,究其實質,是認知偏差在作怪。 那么究竟存在哪些認知偏差導致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容我逐一道來。 首先,比較常見的是,“注意偏差”導致我們出現下意識的“選擇性接觸”信息。 閱讀和學習心理學,咱往往會不自覺地重點關注那些描述心理亞健康或心理疾病的章節,然后將其與自己經歷的情...
回答于 2024-05-30 20:17
真正解決問題的,是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與世界直接發生關系的學科,以及音美體勞等實踐學科。
回答于 2024-05-3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