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救荒史》書中曾有過統計:
秦漢時期,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時期平均3.5年一次;元代1.6年一次;明清時則平均為2.8年一次。
史書匯總“蝗災”帶來的慘痛景象也被一一記錄下來:
“夏,...
《中國救荒史》書中曾有過統計:
秦漢時期,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時期平均3.5年一次;元代1.6年一次;明清時則平均為2.8年一次。
史書匯總“蝗災”帶來的慘痛景象也被一一記錄下來:
“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
“嘉靖三十九年蝗食禾苗殆盡;萬歷十四年飛蝗蔽空;清朝康熙三十四年蝗起寶武界,饑民相食……”
中國歷史上,蝗災的記錄比比皆是。
直到民國時期,“蝗災”也依然泛濫。
比如1927年,山東因為久旱出現嚴重蝗災,曾導致六十九個縣遭災,七百余萬人災民忍饑挨餓。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為了消滅蝗蟲,采取了很多辦法,但并不如意。
1952年,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生態學家馬世駿被委以重任:根治蝗災。
馬世駿之前在美國一直研究農作物病蟲害,他常年研究的課題就是如何從生態領域根除蟲害。
過去消滅蝗蟲,要么是人工,要么是噴灑農藥,可治標不治本,加上蝗蟲到處遷徙,根本無法徹底根除。
馬世駿回國后,對古人常說的“旱極而蝗”展開了認真研究。
自古至今,人們發現往往大旱那年,蝗蟲會繁殖得特別快,覺得是由于蝗蟲把卵產在地下,天旱少雨,蟲卵不會被水淹,所以成活率會極大地提高。

馬世駿在田間通過調查發現,干旱時,蝗蟲卵的數量并沒有顯著提升,但是成活率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于是,他聯想到影響昆蟲存活率的一個重要因素——真菌。
一般來說,土壤中存在著大量的真菌,往往對土里的蟲卵產生致命影響,以至于一批蝗蟲卵往往只有不到5%的個體能夠存活到下一次繁殖期。
遺憾的是,真菌對蝗蟲有著致命殺傷力,卻有個怕熱的缺點。
真菌還不是一般的怕熱,人類較少因真菌引發疾病,就是因為人體的體溫就足以抑制住其滋生。
所以,人類在身體末端溫度較低的位置容易感染真菌病,比如腳氣。
所以,太陽光對真菌來說就非?!翱膳隆薄?/p>
天氣干旱,土壤龜裂,陽光直接照射進地縫,殺死了大量真菌,卻不會對蝗蟲卵有任何影響,等于是給蟲卵做了次“全身消毒”,這才極大提升了蟲卵的孵化率。
馬世駿通過調查,發現了千年在我國肆虐的蝗蟲主要是“東亞飛蝗”,這種蝗蟲一般在旱災發生的第二年形成蝗災。

最重要的是,他據此提出“飛蝗爆發的主因是水、旱災相間發生”理論。
簡單點說,就是大旱容易導致河流面積萎縮,松軟濕潤的河床成為蝗蟲卵的“天然溫室”。
如果當年雨水不多,又逢“暖冬”,那么蝗蟲卵就可能大規模存活,次年就容易爆發“蝗災”。
因此,根據馬世駿提出的“改治結合,根除蝗害”治理策略,我國在飛蝗可能產卵的地區主動治理河流,加固堤壩,避免因干旱導致大面積的河床裸露,不讓蝗蟲有產卵機會;即便土里已經產下卵,自然環境中產生的真菌也會將其逐漸消滅。
同時,農業測報人員繼續對重點地區的飛蝗蟲卵進行監控和測報,盡可能在其尚未破土前就全部清除。
上世紀50年代,洪澤湖邊的泗洪縣農業工作人員對重點區域實施農藥滅蟲。
除此之外,我國還在山東、新疆、河北三省修建了三個現代化的治蝗蟲機場,以備不時之需。
這才是我國近幾十年來,蝗災幾乎絕跡的根本原因。
可本地蝗蟲能控制,那些非洲來的“流竄犯”又該怎么辦呢?
中國在千百年與蝗蟲斗爭中,很早就發現了蝗蟲有諸多天敵,靠它們就能形成一支機動,又有效的“掃蝗大軍”。
(1)“戰斗雞”和“掃蝗鴨”:

華北柴雞也被稱為“土雞”,是北方地區飼養的優質地方雞種,適應性強,產蛋率高,肉質鮮美。
這種雞腿細腳大,食量驚人,每天就可以消滅近百只蝗蟲。
因此,有人專門訓練了一批“戰斗雞”,專門用來對付“不請自來”的蝗蟲。
在訓練員的哨聲中,數千只柴雞堪稱“戰斗雞群”,能跟隨指令進行掃蕩,平均5天內可以完成1000畝地的“掃蝗”任務,能力杠杠的。
不過“戰斗雞”只適合在草木低矮地方進行戰斗,草木茂盛的地方,就要依靠它們的戰友“掃蝗鴨”了。
所謂“掃蝗鴨”,就是紹興麻鴨,因鴨毛上帶有褐色麻點,故而得名。
比起紀律性較差,還需要人指揮的“戰斗雞”,“掃蝗鴨”幾乎不需要怎么訓練,只需有一只領頭鴨率領,所有鴨子就能分成幾個縱隊直撲“戰場”。

“掃蝗鴨”在作戰過程中,會利用脖頸伸縮捕捉蝗蟲,吃得更快也更多,戰力十分強悍。
在訓練員的哨聲中,數千只柴雞堪稱“戰斗雞群”,能跟隨指令進行掃蕩,平均5天內可以完成1000畝地的“掃蝗”任務,能力杠杠的。
不過“戰斗雞”只適合在草木低矮地方進行戰斗,草木茂盛的地方,就要依靠它們的戰友“掃蝗鴨”了。
所謂“掃蝗鴨”,就是紹興麻鴨,因鴨毛上帶有褐色麻點,故而得名。
比起紀律性較差,還需要人指揮的“戰斗雞”,“掃蝗鴨”幾乎不需要怎么訓練,只需有一只領頭鴨率領,所有鴨子就能分成幾個縱隊直撲“戰場”。
“掃蝗鴨”在作戰過程中,會利用脖頸伸縮捕捉蝗蟲,吃得更快也更多,戰力十分強悍。
(2)粉紅椋鳥是滅蝗鳥類里的“金牌殺手”:

這種鳥是遷徙性候鳥,冬季棲息在歐洲東部及亞洲中西部,五月便遷徙到中國新疆西部繁衍生息。
別看粉紅椋鳥個頭不大,可因為天生愛吃蝗蟲,每天能捕食近200只蝗蟲,遠超自身體重,是滅蝗鳥類中的 “金牌殺手”。
由于粉紅椋鳥是一種遷徙性鳥類,不會自己筑巢,因此新疆草原及林業部門為了留住它們,在許多地方堆砌大量用來修筑堤壩的石塊,用來吸引粉紅椋鳥。
同時,這里還會豎立提示牌,提醒來往車輛和人群,避免驚嚇鳥群。
新疆伊寧筑巢引鳥,吸引了20多萬只粉紅椋鳥在此生活。
新疆伊寧每年都有例行的筑巢引鳥行動,至今已經吸引了20多萬只粉紅椋鳥在此筑巢產卵,幫助當地防范了多次可能出現的大規?!盎葹摹薄?/p>
可以說,中國這三支動物“掃蝗大軍”,足以讓任何蝗蟲瑟瑟發抖。
事實上,我國的“掃蝗”成功,不僅僅是靠這些盡職的動物,很大程度是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的。
2014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聯合多家研究機構,共同繪制出了飛蝗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發現長途遷徙以及大規模群居造成災害的蝗蟲基因組。
過去的“蝗災”爆發時,人們常常采用直接噴灑農藥的辦法進行滅蝗,但這種方式對農作物以及以蝗蟲為食的鳥類,都造成了直接傷害。
而這項研究的成功,使得消滅和控制“蝗災”,開發更高效、更低毒的新型農藥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家通過對蝗蟲基因圖譜研究,已經開發出更高效、更低毒的新型農藥。
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最新型的滅蝗實驗,可以讓蝗蟲感染一種叫做“蝗蟲病毒”的致病菌,這種病毒可以在蝗蟲之間互相傳播,10天后,就能徹底殺滅感染病毒的蝗蟲,這種方法要比其他手段更有效果。
可以說,中國現在很少聽見“蝗災”,完全是因為農業科技進步,采取生物和基因技術,才徹底控制住歷史上連綿不絕的蝗蟲災害。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