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蔣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帥,但當時各地方其實是軍閥割據,中東路事件國民政府沒有派一兵一卒支持張,加上日俄戰爭,俄羅斯完敗于日本,張想想自己連老毛子都干不過,怎么對抗戰勝老毛子的小日...
雖然蔣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帥,但當時各地方其實是軍閥割據,中東路事件國民政府沒有派一兵一卒支持張,加上日俄戰爭,俄羅斯完敗于日本,張想想自己連老毛子都干不過,怎么對抗戰勝老毛子的小日本。張為了保存自己京冀的實力,放棄了東北。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各懷鬼胎,張為了保存實力,蔣想著張去抵抗,卻不想支援,還想趁機削弱東北軍,這就是軍閥割據時代的悲哀。解放戰爭時你就可以看出,國民政府是一個什么樣的政府,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軍,何應欽、陳誠的中央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還有四川的川軍,心都不齊何以成事。總之丟失東北三省,不是張一個人的過錯,處于當時的環境下,我們大部分人也許都是張、蔣。
張的主要問題是能力不足而權重,所以危害重重。到不至于說是蠢人。很多對他的誤解,在于不了解當時的大局。
1、918不抵抗保存實力。
但問題是當時日本首相犬養毅一直是歸還東北的態度,第二年515死于兵變,日本才徹底走向侵華道路。
犬養毅死于兵變,足以證明當初并非虛情假意。需要靠兵變搞死他,而不是直接架空、逼其下臺,可見當時犬養毅是有足夠實力的。
也許有人可以說張在東北的軟弱促進了日本軍部勢力的膨脹。然而這種事后諸葛亮的判斷要求當事人得出實在太難。
中人之姿的張學良正確判斷了日本首相的態度,然后做出了相應的表現,但沒有預料到日本國內會發生政變。
2、32年1月中丟錦州失東北全境。
拋開犬養毅還在臺上的日本國內局勢不談。
32年1月正值蔣介石,張學良的主要政治盟友,下野期間。之后蔣介石的成功復出源自東北軍、中央軍對南京政府命令的不服從。
南京政府謀求抗日,但中央軍注定不配合。而張學良獨自抗日則不僅有軍事上的風險,還有與盟友蔣介石決裂的政治風險。
3、36年12月西安事變。
36年6、7月發生兩廣事變,兩廣反蔣打的旗號就是 要求抗日。蔣之不抗日當為中央軍地盤之外的全國共識。張、楊算不得被共軍忽悠。
之后蔣飛到西安督促張學良剿共,然而一年前蔣介石同樣飛到貴陽督促王家烈剿共,是張學良親自配合將王騙上飛機、解除兵權的。而當初貴州王家烈的剿共積極性之高,打得tg都開遵義會議換領導班子了。
到了36年12月,張對于蔣的信任尚能留有幾分?是否想到王家烈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張發動西安事變,實在是對蔣介石的公德、私德的雙重失望之后的自保行為。
---------------(更新)
還有人為張洗地?請問西安事變后張如何自處,不服不遵守政策 有很多方法。而不是兵諫。
1,捉完之后殺了,---黃埔系的梁子算是結下了,那么多部下等著峰侯將相,那當然找你 張力。
2,捉完之后放回 --- 就是我們看到的結局。
3,捉完之后軟禁---這點最不可能,張沒有實力和中央軍打。
被五號忽悠了,開始忽悠張捉,后來忽悠張 放,到最后變成調節方。哈哈,怎么玩都可以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