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態與位置:
嬰兒的胃在出生時呈相對水平位(類似橫置的橢圓形),賁門(胃與食道連接處)肌肉較松弛,而幽門(胃與小腸連接處)肌肉較緊。這種結構特點可能導致胃內容物易反流至食道,但...
1. 形態與位置:
嬰兒的胃在出生時呈相對水平位(類似橫置的橢圓形),賁門(胃與食道連接處)肌肉較松弛,而幽門(胃與小腸連接處)肌肉較緊。這種結構特點可能導致胃內容物易反流至食道,但與“打橫長”的通俗說法不同,胃的整體形態仍是一個囊狀器官,只是角度更接近水平。
2. 發育過程:
隨著嬰兒成長(通常在6個月后,隨坐立、行走能力的發展),胃會逐漸轉為垂直位,接近成人的J型結構。賁門肌肉的張力也會增強,減少吐奶現象。
3. 功能性影響:
嬰兒胃容量小(新生兒約5-7毫升,滿月時約80-150毫升),且胃排空速度較慢(母乳約2-3小時,配方奶約3-4小時)。水平位加上賁門松弛,導致胃內食物易反流,這是嬰兒吐奶的常見原因。
4. 喂養建議:
- 喂奶后豎抱拍嗝,幫助氣體排出;
- 避免過度喂養,少量多次;
- 喂奶時保持頭部略高于身體,減少反流;
- 若頻繁吐奶或伴隨體重不增,需就醫排除病理性問題(如胃食管反流病)。
總結: 嬰兒的胃并非完全“橫向生長”,而是早期位置較水平且功能未完善。隨著發育,結構會逐漸接近成人形態,吐奶現象也會減少。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