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里,如果某件事(一般涉及國家政權的安危)事發突然,而且影響巨大,那么這個事件往往被稱為“某某之變”,經典的比如大唐更換法人的玄武門之變,宦官喋血長安的甘露之變,標志北宋亡國...
在中國古代里,如果某件事(一般涉及國家政權的安危)事發突然,而且影響巨大,那么這個事件往往被稱為“某某之變”,經典的比如大唐更換法人的玄武門之變,宦官喋血長安的甘露之變,標志北宋亡國的靖康之變,弒殺元英宗的南坡之變,天理教打進皇宮的癸酉之變,等等等等。
明朝的這種變也比較多,比如建文時期的靖難之變,明英宗的奪門之變,俺答入寇的庚戌之變,以及闖王攻破北京的甲申之變。
明朝還有兩次“己巳之變”。
正統十四年歲次己巳,明英宗發動第四次北伐,并且效仿他爸爸、他太爺爺,親自領兵出征,但效果稍微有點兒不符合預期,在懷來衛西北被瓦剌軍隊擊敗,皇帝被俘,勛戚大臣將軍侍衛死了好幾黃冊。隨后瓦剌太師也先進兵北京,兵部侍郎于謙緊急擁立景泰皇帝開展北京保衛戰,最終也先頓兵堅城之下不久退走草原,明朝轉危為安。史稱己巳之變,更出名的一個名字則是土木之變。其實稱己巳之變更全面一些,因為這是一整個事件,包括陽和兵敗、鷂兒嶺兵敗、土木堡兵敗、北京保衛戰以及后面也先退走,所以明朝人自己也這么稱呼的。
正統己巳之變180年的崇禎二年,歲次己巳,這年大災,長江以北全面大旱,旱到松花江一度斷流,所以天啟末、崇禎初的西北民變迅速燎原。同時,東北的日子也不好過,女真那邊也沒了余糧,于是皇太極親自率軍繞過遼西防線,借道大寧故地的蒙古諸部,從大安口、馬蘭峪突破薊鎮長城防線,攻至京師城下。明軍調兵遣將,忙了個顧頭不顧腚,最終在城下擊敗清軍保住了北京,而且沒有簽訂城下之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清軍見撈不著什么便宜,撤出關外。史稱己巳之變。也是因為這次事件,正統的那次己巳之變開始全面被土木之變所取代,己巳之變成為這次事件的專屬詞匯。
當然,這倆事好像都不是什么“有趣”的典故,我只是單純的說明朝有兩次己巳之變這個事。
崇禎己巳之變240年后的1869年,歲次己巳。
這年,太平天國已經亡了,捻軍也在前一年的夏天覆滅于山東,小刀會起義、大成國起義、升平天國起義、宋景詩起義全部失敗,當初轟轟烈烈的反清浪潮已經被按下去了,此時僅剩了云南回軍、貴州苗軍和陜甘回變還在繼續。
當然,人總會想辦法活下去,升平天國的朱洪音、大成國的黃鼎鳳帶著一些余部還在堅持,山東捻軍也有零星活動,遵義、安慶等多地發生教案,斗爭仍在繼續。
太平天國也在繼續。
太平天國丁榮十七年十一月,捻軍首領梁王張宗禹和陜西回軍禹得彥聯手攻占綏德,但進城之后回軍肆意殺戮的舉動讓張宗禹大怒,當即決裂,并在次日率部出城脫離了和回軍的接觸合作。
幾天后,梁王接到了來自山東的告急文書,東捻軍遵王賴文光部被困于山東?河,岌岌可危。當年霍山黑石渡整編突圍的時候,捻軍、太平軍通力合作,雙方約定“誓同生死,萬苦不辭”,雖然其后分兵兩路,但并不是嚴格按照太平軍為東捻軍、捻黨為西捻軍,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粵西老兄弟邱遠才就跟著西捻活動,而捻黨核心任化邦則是跟著東捻活動。
得去救人。
臘月十七,張宗禹集結全軍,從陜西宜川壺口踏過冰封的黃河,突破山西巡撫趙長齡的黃河防線,半個月橫跨山西,突破王屋山進入豫北之后,得知東捻兵敗山東、逃往江蘇的消息后,決定圍魏救趙再沖一把,全軍馬隊迅速北上,正月初二還在安陽湯陰,正月十三前鋒進抵盧溝橋,京師戒嚴。
但此時東捻軍在揚州瓦窯鋪全軍覆沒,西捻軍再沖沒意義了。接下來的半年,西捻軍在華北平原上遇到了來自安徽的老鄉——淮軍的圍剿。淮軍依托海河水系,挖掘壕溝修筑長堤困住捻軍騎兵,最終在戊辰十八年夏天,趁著華北多雨溝滿壕平,將捻軍圍困在運河、黃河、徒駭河之間,捻軍多次試圖突圍都沒成功,最終全軍覆沒,張宗禹生死不明。
但還有一隊太平軍仍在戰斗。
張宗禹在宜川過河之前,派了一些小隊去武裝偵查黃河封凍情況,結果有支小隊和張宗禹的大部隊走錯了道,失去聯系,等到返回駐地之后發現大部隊已經出發,緊追慢趕到渡口,大軍已經渡河進入山西,此時如果再渡河,大部隊必然等候,這樣追兵抵達就很危險,所以這支小隊的負責人當機立斷,不渡河了,大張旗鼓朝反方向進軍,做出捻軍仍在陜北的樣子,為主力爭取時間。
這支部隊的頭目的叫袁大魁,籍貫、生年、履歷、官職一概不知,甚至連他是廣西太平軍還是皖北捻黨都不知道。
他從宜川縣一路向西,借助太平天國旗號,趁著陜甘兵荒馬亂拉出來三千多人的隊伍,隨后攻占甘肅環縣,當地饑民加入,攜家帶口不下萬人,但甘肅乏糧,所以不久后袁大魁再次向東折返,重新進入宜川縣并攻克云巖鎮,準備找機會渡河尋找大部隊。
清軍尾隨而至,袁大魁只好就地組織防御,從五月打到七月,死傷很大,只好突圍北走,大約在十月份,占領了保安縣老巖窯,也就是今天陜西志丹縣西南的金鼎山一帶。在這兒他再度召集流亡,又拉出了千余人的隊伍,然后按著太平天國軍制進行編組。
此時捻軍全軍覆沒的消息也已經傳開了,太平天國、捻軍,都敗了。袁大魁也知道了這事,但他覺得這是胡扯——我不活好好的么?怎么天國就沒了、捻軍就敗了?于是不久后的新年,他四處張貼新年布告,猛刷存在感。
他布告的落款時間,寫的是“太平天國己巳十九年”。
太平天國己已十九年四月十一日,老巖窯被清軍攻陷,袁大魁以下全軍戰死,給太平天國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分號——西南還有太平天國旗號的隊伍,他們的故事兩年后才是結局。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