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資本招工經歷過兩個時代,一個是家養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散養奴隸的時代,也可以叫共享奴隸的時代。
在過去,奴隸被視為一種資產,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就像我小時候家里養的牛一樣。我們非...
美國的資本招工經歷過兩個時代,一個是家養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散養奴隸的時代,也可以叫共享奴隸的時代。
在過去,奴隸被視為一種資產,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就像我小時候家里養的牛一樣。我們非常珍惜這些牛,每天都會帶它們出去吃草。如果是母牛,還需要給它找配偶繁殖,生下的小牛又成為重要的勞動力。如果牛生病了,全家人會非常著急,趕緊請醫生來治療。相比之下,人自己生病了反而會選擇硬扛。
后來,有人指出美國白人的做法不劃算。因為養奴隸不僅要花錢培訓,還得擔心他們的健康、婚姻和生活。有人建議讓奴隸自立,自己承擔教育、生活和醫療費用,而雇主只需支付工資。白人資本家對此表示懷疑,但有人說奴隸會接受并感激。于是,美國開始了由北方工業資本家推動的廢奴運動,宣揚自由和選擇的權利。
奴隸獲得自由后,發現自己需要獨自承擔生活的責任。雖然可以找工作,但工資普遍偏低。而在英國和美國,由于童工工資低廉,很多企業大量使用童工,導致成年工人失業,家庭經濟反而依賴小孩的收入。
在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但蘇聯解體后又下降。勞務派遣制度的出現,使得工人與工廠之間的關系變得模糊,工人成為所有資本的“共享奴隸”,被極致壓榨,沒有明確的歸屬。
這種情況導致美國年輕人選擇“躺平”或流浪,即使在職的工人也敷衍了事。此外,技術工人出現斷層,因為老工人不愿意傳授技能,擔心被年輕人取代,導致許多需要傳承的技術失傳。
奧巴馬執政時,試圖推動再工業化,但由于缺乏技術工人而未能成功。即使未來的美國領導人嘗試再工業化,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
一些歐洲國家如德國則沒有出現這種現象,他們的企業文化鼓勵老工人帶新人,形成了良好的傳承機制,保障了工業能力的延續。
工業發展不僅僅依賴資金,更需要人的積累和傳承。美國當前的勞動關系使得工人不愿進廠,產業升級難以實現。美國的大學教育培養出理論豐富但缺乏實踐能力的人才,成為社會的負擔。
中國的工業發展得益于早期的教育體系和國有企業培養的大量技術工人。這些工人即使在私企也表現出色,得益于當時的職業技術教育和良好的福利環境。
美國工人被視為底層,導致去工業化成為必然結果。當美國工廠招不到工人時,只能將產業轉移。如果沒有中國的高素質工人,這種轉移也難以實現。
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人而非資金。這是美國去工業化給我們的教訓。即使是簡單的工藝,也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如果工人頻繁更換,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沒有優秀的基礎工人和尊重工人的社會,國家的發展將面臨困境。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