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裂的局勢對北羅馬來說是致命的威脅。一旦出現這種趨勢,北羅馬必須迅速采取軍事行動,消滅分裂勢力。如果北羅馬無法控制北非,它將面臨內亂,并可能被南羅馬消滅。或者,內亂中可能會有軍...
南北分裂的局勢對北羅馬來說是致命的威脅。一旦出現這種趨勢,北羅馬必須迅速采取軍事行動,消滅分裂勢力。如果北羅馬無法控制北非,它將面臨內亂,并可能被南羅馬消滅。或者,內亂中可能會有軍閥崛起,繼續對南方發動戰爭,直到重新占領北非。
這是一個經濟問題。沒有北非,帝國的統治將難以維持。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帝國是如何運作的。
作為帝國的中心,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擁有大量人口。羅馬在帝國初期就有100萬人口,而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在五世紀末達到50萬,超過了當時的羅馬。為維持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兩座城市的許多公民依賴國家提供的谷物和橄欖油生活。這些資源來自西部的阿非利加、埃及和東部的敘利亞,阿非利加和埃及是帝國的主要糧食供應地,食物分配占據了帝國預算的四分之一以上。
如果南北分裂,阿非利加和埃及這兩個關鍵的糧食產地將位于南方,北方的羅馬市民將面臨饑餓。如果他們被餓死,他們可能會反抗并推翻皇帝和貴族。為了生存,皇帝和貴族必須帶領他們攻打南羅馬以奪回糧食產地。
歷史學家威克姆指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一個偶然事件,因為在四世紀末,帝國的體制仍然運轉良好,而東羅馬則繼續維持這種體制。導致西羅馬崩潰的主要原因是地緣政治形勢的劇變和軍事壓力增加,尤其是439年汪達爾人占領阿非利加,使西羅馬失去了重要的糧倉和貿易基地,最終導致帝國瓦解。
由此可見,阿非利加對羅馬帝國的重要性。
羅馬帝國對阿非利加和埃及等行省的剝削構成了其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因此,羅馬帝國不能失去北非的糧食產地。同時,帝國也不能停止對羅馬市民的供養,因為這些市民是帝國的軍事支柱,帝國依靠他們提供人力組建強大的軍團。
在布匿戰爭之前,羅馬共和國的中堅力量是自耕農。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戰時自備武器成為士兵。然而,長期戰爭使自耕農無暇顧及土地,導致經濟破產。布匿戰爭后,大量財富和奴隸涌入羅馬,直接受益者是大貴族。普通小農無法與大地主和大奴隸主競爭,紛紛破產。
布匿戰爭后,羅馬的自耕農經濟崩潰,而自耕農是共和國軍隊的中堅。自耕農破產后成為平民,進入羅馬城,享受國家提供的免費面包和橄欖油,以及免費的競技場表演。這些人構成了帝國軍隊的基石。如果不供養他們,戰爭時只能依靠奴隸主和奴隸上戰場。更重要的是,羅馬市民是皇帝對抗大貴族和奴隸主的中堅力量,一旦失去他們的支持,皇帝可能被大貴族架空甚至謀殺。
從布匿戰爭后到三世紀危機,羅馬的經濟體系是一個逐層剝削的系統:意大利從行省吸血,羅馬城再從意大利吸血。羅馬皇帝通過向市民發放大量福利來維持其政治基礎。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