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與刀魚、河豚并稱“長江三鮮”。
它的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食用歷史。在古代也被作為納貢之物,是非常名貴的經濟魚類。
鰣魚從明代開始,成為進獻皇帝的...
鰣魚,與刀魚、河豚并稱“長江三鮮”。
它的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食用歷史。在古代也被作為納貢之物,是非常名貴的經濟魚類。
鰣魚從明代開始,成為進獻皇帝的貢品。
馮時可《雨航雜錄》:“鰣魚首夏以時至而名,本朝甚貴之。”
李時珍《本草綱目》:“鰣出江東,今江中皆有,而江東獨盛,故應天府以充御貢。”
在清代更是廣受皇公貴戚的推崇。
康熙在《太平府志》把鰣魚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肴,被授予“鱗品第一”。
“鰣魚生存條件極嚴格,出水即死。為了吃一口鰣魚,需快馬加快船,三十里立一站,飛速傳遞。”
頗有些玄宗千里送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陣勢了!
鰣魚的美味,多有記載:
吳自牧在《夢粱錄》里寫道:“鰣,六和塔江邊生,極鮮腴而肥。”
“極”字,道盡了鰣魚的味覺高度。
王安石:“鰣魚出網蔽江渚, 荻筍肥甘勝牛乳。”
說的是鰣魚鱗片與皮膚之間滿含脂肪,脂香甘甜,勝過牛乳。
民國才女張愛玲曾感慨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大約正因為愛其味美,卻苦其刺多,才如此意難平吧!
鰣魚為江海洄游型魚類。鯡科。咸淡水兩棲。
平時生活在海水中。每年春夏之交從海洋溯長江而上,在淡水江河產卵繁殖。
幼魚在淡水江河生長,一般長到150毫米左右,會回到海里生活2-3年。當性成熟后鰣魚又會回到長江產卵。
如此反復循環。
也因此得名“鰣魚”。
寧原《食鑒本草》:“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余月不復有也,故名。”
《桐廬縣志》:“鰣魚每年立夏前后從海洋進入錢塘江,上溯至富春江桐廬縣排門山、子陵灘一帶產卵,產后歸海,其名取自來去有定時之意。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是鰣魚的捕撈黃金期。年捕撈量在300-500噸。1974年甚至達到了最高的1575噸。
過度地捕撈,之后是產量的銳減。1986年,鰣魚一年的捕撈量就只有12噸。
贛江樞紐工程建設對鰣魚洄游的影響——鰣魚的產卵洄游路線被阻斷,鰣魚的一些主要產卵場也被破壞。
1988年,鰣魚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在2021年新修訂的保護名錄中,更是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
1994年,在安徽境內的長江流域,張姓漁民意外捕到了一條兩斤的小鰣魚。是鰣魚的最后捕獲記錄。
長江口作為鰣魚唯一遷徙的地方。已經近30年不見鰣魚的蹤跡。它是否真的已經滅絕了?始終不得而知。
鰣魚的美味,也只能靠文獻記載去想象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鰣魚已經絕跡,那么為什么現在還能在餐館里吃到鰣魚?
清蒸鰣魚,是很受歡迎的一道菜——通常不刮鱗,在魚上鋪醪糟、火腿、姜片,加料酒、鹽,清蒸。
如此才能保留魚鱗的肥厚脂肪,吃起來脂香四溢。
事實上,這些“鰣魚”都是替代品。它們大多是來自緬甸的“湄公河鰣魚”。還有來自美國的西鯡,印度尼西亞或者新加坡的長尾鰣,緬甸的云鰣,以及美洲鰣。它們與鰣魚外形相似,肉質相近。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