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他們不想在大小事上都占據便宜嗎?
只不過是因為智慧不足,無法避免大虧。
但小事在他們的計算能力范圍內,所以他們會把大虧的賬分攤在小事的便宜上。
吃的虧越大,需要分攤的小賬就越...
你以為他們不想在大小事上都占據便宜嗎?
只不過是因為智慧不足,無法避免大虧。
但小事在他們的計算能力范圍內,所以他們會把大虧的賬分攤在小事的便宜上。
吃的虧越大,需要分攤的小賬就越多,因此他們需要占的小便宜也越多。
他們依然保持現狀,固步自封,不愿接受他人意見,他們喜歡自己找苦吃。
既然自己過得那么苦,他們還會強迫身邊的人跟隨他們的方式,否則就會抱怨不休。
在他們的認知里就是:
“我永遠是對的。”
“任何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的都是錯誤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選擇性的認知會蒙蔽他們的雙眼。
他們在小事上斤斤計較,而在大事上卻常常犯糊涂。
從廣義上說,長期的低效努力和無效勤奮都屬于這一范疇。
這種方式可能是后天習得的:從小父母就很強勢,用棒打出孝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必須聽話,不允許孩子反駁,孩子長大后便效仿了父母的行為方式。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挫敗型人格,長大后會繼續用他們曾經被虐待的方式虐待自己。
他們在生活中消耗自己、折磨自己,并故意在自己和親密關系中制造障礙,這些都是自我挫敗者的慣用手段。
這些小事上的斤斤計較,往往與事情本身無關,只是為了滿足自戀的控制欲,通過自我挫敗來降低無能感和羞恥感。
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做事情像兩歲的孩子: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兩歲的孩子這樣做或許很可愛,但成年人總是這樣就顯得難以理解了。
無論做什么事,他們總是遵循一個模式:先產生一個想法,不管可行與否,立刻開始折騰,短則幾天長則兩周,最終筋疲力盡,被迫放棄。
過段時間恢復后,他們又會重復這個循環,永遠只能為小事疲于奔命。
例如1,我媽去商場需要花三個小時挑衣服,但卻為了商場停車費的事和收費員爭吵浪費了半小時。這是因為沒意識到事情的重點——買衣服。可能收費員確實多收了她3塊錢,但和挑選一件300塊錢質量好點的衣服相比,這微不足道。她看不到事情的全局,完全被情緒化引導了,只能在細節上斤斤計較,實際上對整件事的重點卻毫無進展。
例如2,因為鄰居偶爾把垃圾放在門口而生氣,仍然陷入對小事的計較中,嚴重的還會導致精神內耗(要不要和鄰居說?不是已經說過了嗎,為什么又這樣?是不是故意的?TA是在挑釁我嗎?)。情緒主導了大腦,控制不住自己不去計較。如果常做冥想,就能在那一瞬間跳出來,告訴自己雖然有點生氣,但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今天出門要辦的事才是重點。如果自己確實很介意,可以寫個小紙條貼在鄰居門口,就此放下這件事。
人生的關鍵在于選擇。
起初可能沒有太多選擇,這時最重要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要想降低小事的成本,就不要為了丟了1塊錢而糾結個半天,要看我值不值得去想它?
做人應該要及時止損,把時間和精力留給重要的事情上,從而提高生活效率。
否則,這樣的小事一直占據大腦內存會很累,大腦就沒有多余的空間預留給更大的事情去思考。
也許你認為的小事,但對他來說已經是大事。
也許你認為的大事,但對他來說已經超出認知。
在大事來臨時,沒有經驗和認知的前提下,人只能依靠本能。
要知道本能是自然屬性,是動物性簡單應激反應。
與經過思辨后,選擇利益最大化的社會化決策,有本質的區別!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