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魚有哪些
海魚有哪些
海魚有三文魚、金槍魚、鱈魚、秋刀魚、鰳魚、赤魟、帶魚、鯧魚、鳳鱭、海鰻、多寶魚等。

三文魚
三文魚是西餐中較常用的魚類原料之一,別稱北鱒魚、大馬哈魚、羅鍋魚、馬哈魚、麻糕魚等,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威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芬蘭三文魚主要是養殖的大規格紅肉虹鱒,美國的三文魚主要是阿拉斯加鮭魚,大馬哈魚一般指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的魚類,有很多種,如東北產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金槍魚
金槍魚是一種大型遠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魚,香港稱吞拿魚,澳門以葡萄牙語舊譯為亞冬魚,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屬于熱帶-亞熱帶大洋性魚,游程很遠,過去曾經在日本近海發現過從美國加州游過去的金槍魚。金槍魚有8個品種,其中多數品種體積巨大,最大的體長達3.5米,重達600至700千克,而最小的品種只有3千克重。
鱈魚
鱈魚是全世界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具有重要的食用和經濟價值,純正鱈魚指鱈屬魚類,分為大西洋鱈魚、格陵蘭鱈魚和太平洋鱈魚。通常的鱈魚的概念擴大到鱈科魚類,有50多種,大多數分布于大西洋北部大陸架海域,重要魚種有黑線鱈、藍鱈、綠青鱈、牙鱈、挪威長臂鱈和狹鱈等。
秋刀魚
秋刀魚是頜針魚目竹刀魚科秋刀魚屬的唯一一種,也是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為中上層魚類,在部分東亞地區的食物料理是種很常見的魚種,棲息于水深0~230米的太平洋亞熱帶或溫帶海域中,分布于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
鰳魚
鰳魚別稱火鰳魚、鲙魚、白鱗魚、白力魚、曹白魚、春魚、黃鯽魚等,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洄游的重要經濟魚類,喜棲息于沿岸及沿岸水與外海水交匯處水域,黃昏、夜間、黎明和陰天喜棲息于水的中上層,白天多活動于水的中下層,遇大風、淡水或打雷時則沉入海底。
赤魟
赤魟別稱鯆魚、草帽魚、蒲扇魚、黃貂魚等,魚體盤上、下平扁,尾部細長如鞭,尾前部背面有鋸齒狀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屬底棲魚類,常匍伏于江河深潭,夜間活動,以軟體動物為食,分布在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中國臺灣、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西南部以及南海和東海、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斐濟、圖瓦盧、馬爾代夫等海域,也溯西江到達南寧。
帶魚
帶魚屬于脊索動物門下脊椎動物亞門中的硬骨魚綱鱸形目帶魚科,別稱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頭尖口大,至尾部逐漸變細,身高為頭長的2倍,全長1米左右,性兇猛,主要以毛蝦、烏賊為食,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國的黃海、東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并稱為中國的四大海產。
鯧魚
鯧魚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魚類,別稱鏡魚、鮀魚、平魚、昌侯龜、昌鼠等,為近海中下層魚類,以小魚、水母、硅藻等為食,常棲息于水深30~70米潮流緩慢海區內,主要分布于中國沿海、日本中部、朝鮮和印度東部。
鳳鱭
鳳鱭別稱鳳尾魚、子鱭、烤籽魚等,屬于河口性洄游魚類,平時棲息于淺海,每年春季大量魚類從海中洄游至河口半咸淡水區域產卵,但決不深入純淡水區域,剛孵化不久的仔魚就在江河口的深水處肥育,以后再回到海中,翌年達性成熟。
海鰻
海鰻為兇猛肉食性經濟魚類,集群性交差,具有廣溫性和廣鹽性。通常棲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底海域。有季節洄游習性。產卵場水深一般在20~40米,廣泛分布于非洲東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沿海均產,東海為主產區。
多寶魚
多寶魚和大菱鲆是同種魚類,在自然海域成魚最大可長到75厘米,廣泛分布于暖熱海域中,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扁平的身體特別適于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若進行人工養殖,其生長期明顯縮短,在適宜的條件下,當年可達500~600克左右。
鲆魚
鲆魚是比目魚一類鲆科動物的統稱,體側扁,不對稱,兩眼都在左側,口前位,下頜多少突出,前鰓蓋骨邊緣游離,有眼的一側暗灰色或具斑塊,無眼的一側白色,主要分布于熱帶及溫帶海域,沿海均產,如牙鲆、花鲆、斑鲆等。牙鲆、大菱鲆屬名貴海產品。
石斑魚
石斑魚別稱石斑、鲙魚等,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多棲息于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
烏鯧
烏鯧為烏鯧科烏鯧屬的魚類,別稱黑鯧、鐵板鯧、烏鱗鯧等,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朝鮮、日本以及中國沿海等,屬于熱帶及亞熱帶中上層魚類,產于南海、東海和黃海,其中東海與南海產量較多。
黑鯛
黑鯛別稱黑棘鯛、烏格、黑格、厚唇等,喜在巖礁和沙泥底質的清水環境中生活,為廣溫、廣鹽性魚類,生存鹽度為4.09~35.0‰,生長適應鹽度10.0~30.0‰,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沿海均產之,以黃、渤海產量較多,主要漁場在山東沿海,常與其他魚類混雜一起被捕獲,漁期在春、秋兩季。
小黃魚
小黃魚別稱小黃花魚,體形似大黃魚,但頭較長,眼較小,鱗片較大,尾柄短而寬,冬季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間產卵,主要以糠蝦、毛蝦及小型魚類為食,秋末返回深海,鰾能發聲,產于東海、黃海、渤海等地,朝鮮半島西海岸也有分布,為中國重要經濟魚類。
黃姑魚
黃姑魚別稱黃姑子、黃銅魚、羅魚、銅羅魚、花蜮魚等,為石首魚科黃姑魚屬暖溫性近海中下層魚類,外形與小黃魚相似,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300~700克,具有發聲能力,特別是生殖盛期,主要攝食底棲動物,越冬場在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外海。
大黃魚
大黃魚別稱黃花魚、黃瓜魚、黃金龍等,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遷移,鰾能發聲,漁民常借此估測魚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黃魚鲞等。
白姑魚
白姑魚為石首魚科白姑魚屬的魚類,別稱白米魚、鰃仔魚、白梅、白姑子、沙衛口等,棲息于水深40公尺內之砂泥底海域,產卵季來臨時有集結洄游之習性,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等為食,主要分布于屬熱帶、亞熱帶、暖溫帶的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南海、東海及黃海南部。
大米魚
大米魚別稱鳘魚、敏子、敏魚、鮸魚、毛常魚等,形似鱸魚,體色發暗,灰褐并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喜棲息于混濁度較高的水域,能以魚鰾發聲,性兇猛,白天下沉,夜間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區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海魚的種類是有很多的。
紅色觀賞魚有哪些品種?
紅色觀賞魚主要有紅尾金龍魚、血鸚鵡、紅箭魚、荷包紅鯉、劍尾魚等。紅尾金龍魚的尾鰭下葉為紅色,背部呈墨綠色。血鸚鵡的全身都是紅色,身體呈橢圓形。紅箭魚遍體通紅,是人工培育的淡水魚觀賞魚類。
具體的品種如下:

1、紅尾金龍魚:幼魚時期下葉就略帶紅色,成年后紅色固定,不再改變,飼養簡單,適合新手。
2、血鸚鵡:全身都是紅色,又稱紅財神、財神魚,身體呈橢圓形,且適應力很強,非常受歡迎。
3、紅箭魚:通身紅色,是人工培育出來的淡水觀賞魚類。
4、荷包紅鯉:體色為橘紅色,頭小、尾巴短,腹部肥大,形似荷包。
5、劍尾魚:屬于熱帶魚,經過人工培育后,有紅色、黃色等不同花色。
此外,還有一些金魚的體色也有紅色,如紅色錦鯉、紅白草金魚等。
魚缸水混濁有哪些原因
1、水質太硬:
水混濁通常是由于水質太硬,水質硬意味著雜質比較多,因此進入魚缸后就會變得混濁。不過想要解決這種情況引起的混濁也很簡單,只需要保持過濾開啟,一段時間后,雜質就會被吸附走,從而讓水變得清澈。
2、投喂太多:除了水質的問題外,投喂太多也會讓水變得混濁。因為水中的有機物含量增加,就會讓微生物大量繁殖,由此引發生物性混濁。平時通過減少投喂,可以避免這類情況發生,另外還要注意培養硝化細菌,從而完善生態循環。
3、光照太強:如果魚缸長期受光,往往會讓藻類大量繁殖,也會引起水體混濁。想要清理藻類,除了定期用除藻劑,或者養幾條食藻魚外,還可以通過控制光照以及喂食來抑制其生長,最終讓水恢復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