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赤皮病的癥狀與防治
觀賞魚赤皮病的癥狀與防治
一、魚疾赤皮病的癥狀

1、行為癥狀
赤皮病的病魚會有行動緩慢、反應遲鈍還有日漸衰弱,以及離群獨游於水面的狀況發生。
2、體表癥狀
赤皮病魚,會有魚體局部或大面積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充血,尾部爛掉,形成蛀鰭。魚的上下鄂及鰓蓋部分充血,呈塊狀紅斑。有時鰓蓋爛去一塊,呈小圓窗狀,出現開天窗。
3、并發癥狀
赤皮病的病魚體表,在鱗片脫離和鰭條腐爛處,往往會出現水霉寄生并發,并發爛鰭病而加重病勢。發病幾天後就會死亡。
二、魚疾赤皮病的防治
1、魚疾治療
給病魚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魚
第一天用藥10克,
第二至第六天減半,用適量的面糊作粘合劑,拌入餌料中,做成藥餌投喂。
2、魚疾預防
魚缸徹底清洗消毒,并在搬運、放養過程中,防止魚體受傷;魚兒放養時,用漂白粉藥液給魚種浸洗半個小時左右,濃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藥5~10克。
觀賞魚赤皮病的診斷
赤皮病是由螢光假單胞菌引起的細菌性魚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和錦鯉及成魚階段等。癥狀為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出血發炎,鱗片脫落,尤以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
一、單胞菌病原

此病是由螢光假單胞菌引起的。菌體廣泛存在于水中,土壤中。桿狀,無芽孢,革蘭氏染色為陰性。
二、螢光單細胞
螢光假單胞菌呈單個或成對排列、有運動力,螢光假單胞菌好氣,適宜溫度為25~30℃,在40℃的水溫尚能生存。
三、魚疾病史
根據外表癥狀即可診斷。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魚的皮膚,因此病魚有受傷史,這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四、診斷區別
注意該病與癤瘡病相區別,癤瘡病的初期體表也充血發炎,鱗片脫落,但局限在小范圍內,且紅腫部位高出體表。
五、血性腐敗
赤皮病又稱出血性腐敗病的好發個體,多為成魚階段的魚只,觀賞魚的群體中,赤皮病主要危害則以錦鯉為最多。
六、發病因素
赤皮病的發病往往是條件性致病菌。魚的體表完整無損時,赤皮病病原菌無法侵入魚的皮膚。當魚因捕撈、運輸、放養使魚體受機械損傷,或凍傷,或體表被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病原菌才引起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