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性魚病的防治知識
水質性魚病的防治知識
對魚病的防治應做到以防為主,要把防病措施貫穿生產的全過程。今天就來講講關于水質性魚病的防治知識。

一、皮膚充血病
發病原因:
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魚體長期缺乏光照、水質不良或頻繁換水。此病多在陰雨季節發生。若不及時治療,輕者影響食欲,重者死亡。
防治方法:加強光照,降低水位或提高水溫,可抑制此病的蔓延;在10公斤水中溶解1~2克呋喃西林,浸洗病魚10~30分鐘;用3%~5%的濃鹽水,浸洗病魚10~15分鐘。
二、焦尾燙尾病
發病原因:魚的焦尾病,是由魚池水質在由清轉綠的變化過程中,光照強、水溫高、氣壓低、投餌少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水溫突然升高,魚池上下層水溫差較大。燙尾病對魚體雖沒有致命威脅,但對魚的尾鰭及色澤影響較大。如處理不及時會引起尾鰭的腐爛,遭水霉菌侵蝕,最后引起爛尾癥。患燙尾病的魚體,各鰭條內松散處充滿氣泡,致使魚體失去平衡倒掛于水面。該病在氣溫25℃以上的季節最易發生。
防治方法:控制魚池水質;患燙尾病的魚必須及時隔離更換新水,經1~2天后魚體尾鰭即可恢復正常;對水色淡的魚池內,患燙尾程度輕的魚體,可加注一些低于池中水溫的清水,降低水溫,刺激機體新陳代謝,有益于尾鰭氣泡的排出。患燙尾嚴重的魚體可在換水時,用手由上至下按摩尾鰭,促使尾鰭條內的氣泡排出,使其恢復平衡。
金魚翻身游怎么防治
1.新購買回來的金魚飲食要注意,可以喂新鮮的線蟲,來保證營養的供給。換水時不要太多新水,保證水溫不要發生太大的變化。水質也要足夠干凈、新鮮。
2.當金魚失鰾癥發病時,要將病魚隔開單獨飼養。在魚缸內放鹽,抑制病菌的生長,減輕癥狀。若不痊愈,可以放黃連素、三黃粉或甲硝唑之類的消炎藥物,進行治療。

觀賞魚小瓜蟲病的防治
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
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
成蟲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體長為0.35mm~
1.
0mm,體寬為0.3mm~0.4mm。
蟲體柔軟可隨意變形,全身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
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緣由5~8行纖毛組成,作反時針方向轉動,一直到胞咽。
在身體前半部有一馬蹄形和香腸形的大核,小核圓形,緊貼在大核的上面。
胞質外層密布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內最初成熟的幼蟲為圓形,經過一定時間,才開始活動,身體逐漸延長,前端尖而后端鈍圓,最前方有一鉆孔器。
剛從胞囊內鉆出來的幼蟲身體圓筒形,但不久變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內收縮凹陷。
全身除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后端還有一根粗長的尾毛。
一個大的伸縮泡,位于身體的前半部。
大核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在身體的后方;小核呈球形,在身體的前半部。
在身體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處有一個卵形的反光體。
小瓜蟲生活史為了防治小瓜蟲病,只有了解小瓜蟲的生活史,用藥方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
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鉆進宿主皮膚或鰓瓣等處后,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故稱白點病。
小瓜蟲的生殖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蟲體可進行分裂生殖,一般是不等分分裂3~4次而中止分裂,這種生殖方式不是主要的。
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蟲離開魚體,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后,停下來在原點轉動,不久身體分泌一種無色透明有彈性的胞囊,一般呈圓形或卵形,沉沒在水底或其他固體物上。
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后,蟲體在內不斷地轉動,同時大核慢慢縮短變成圓形,小核離開大核,胞口開始有消失的傾向。
胞囊形成2~3小時后開始分裂,一般在最初為二分法,產生上百個或上千個纖毛幼蟲,但有時由于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溫度高低的影響,分裂可能出現不均分現象,同時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別。
幼蟲形成后,需經5~8小時靜息才開始活動,一方面分泌出一種溶化胞囊的酶,使胞囊失去彈性,同時利用鉆孔器穿破胞囊而出。
在水溫15~20℃時胞囊開始形成幼蟲至破囊而出,一般經過23~25小時,水溫3~7.5℃胞囊經160小時才能孵化。
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率較高。
水溫在15~20℃感染率最大。
從幼蟲發育到成蟲須經過一些變化,首先幼蟲期只有原始的胞口區,胞口還未建立,隨著蟲體發育長大,在反光體左方向內凹陷形成一個囊袋形的胞咽,同時反光體逐漸消失,鉆孔器也萎縮而消失,纖毛線不僅數量增多,且還有分枝。
大核逐漸延長成香腸狀或馬蹄形,小核接近大核,呈圓形,最后兩核重疊。
小瓜蟲病流行情況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大,不論魚的種類,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在面積較小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時更易發生;流行期長,水溫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發生,更嚴重危害著金魚的安全。
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時,才不會發生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的診斷從宏觀上觀察,小瓜蟲病的癥狀是小瓜蟲侵入金魚的皮膚、口腔、鼻和鰓的表皮組織后,汲取宿主營養引起組織增生,并產生大量黏液,形成膿胞,肉眼可見鰓、皮膚和鰭上的膿胞即小白點,嚴重時全身似灑滿白粉。
小瓜蟲侵襲魚眼角膜,嚴重時出現瞎眼。
病魚獨游,行動遲緩、反應遲鈍或常在水草、石塊上磨擦身體,以甩掉小瓜蟲,病魚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嚴重時停食乃至死亡。
小瓜蟲病防治防治小瓜蟲病應貫徹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防病措施,發現魚病及時治療。首先,預防措施有:
放魚前對養魚水體進行嚴格消毒。對小型養殖水體,如魚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凈后,用5%食鹽水溶液浸泡24~48小時,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放魚;對較大型養殖水體,如水泥池、土池則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
2kg,待pH值達到8左右后再放魚。
對較大型養殖水體,在飼養期間,每半個月潑灑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每月潑灑一次食鹽水溶液,使池水呈5ppm。
對較大養殖水體,每個月全池潑灑一次干辣椒、姜,分別使池水呈
1.
5ppm、1ppm。
使用前先將辣椒、姜加水煮沸30分鐘,冷卻后加水稀釋全池潑灑。
2、發現魚病要做到對癥及時治療。
采用北京寶盛堂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啄木鳥系列觀賞魚藥“白點凈”治療白點病有特效。
使用本品應根據水溫來確定使用藥量,一般在水溫10~25℃時,每100公升水用藥
10ml,每天兩次,連續用藥兩天;水溫在25℃以上時,用藥
5ml,用藥5天后換新水;病情嚴重的水體,
第一次治療10天后再重復用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