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變問題是指物質在溫度、壓力等外部條件改變時,由于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變化,物質的性質發生突變的現象。在數學建模中,相變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物理、數學、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領域。那么,相變問題是什么時候被發現的呢?
相變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當時,人們已經知道了水的沸點和冰的熔點,但是對于物質的相變現象卻沒有深入的認識。直到19世紀末,人們才開始對相變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在20世紀初,物理學家朱利奧·卡普拉(Julius Kappler)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液晶。液晶是介于液體和晶體之間的一種物質狀態,具有類似晶體的性質,但又像液體一樣可以流動。液晶的發現引起了人們對相變問題的更深入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物理學家朗道和費曼等人提出了著名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這一理論為相變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后,相變問題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在數學領域,相變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數學家們開始研究一類稱為“自由能泛函”的函數,這個函數可以描述物質在不同溫度、壓力等外部條件下的狀態。自由能泛函的研究為相變問題的數學建模提供了基礎。
總的來說,相變問題的研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相變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相變問題的研究將會取得更加重要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