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歷史上慈禧太后“民族罪人”的形象就是我們集體記憶的產物,經過一百年的扭曲、累積、強化,這個形象早已經真假難辨,但是我們卻信以為真。
那這個集體記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先從康有為說起吧。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是戊戌年間的影響,他們要變法以圖強。慈禧是他們的政敵,反對他們變法。其實一開始慈禧并沒有把康有為當作政敵,只是康有為非要把慈禧當作政敵,甚至要兵圍圓明園,殺掉慈禧。這樣,康有為就硬生生把本可支持變法的慈禧推向了對立面,逼慈禧發動戊戌變法,譚嗣同被殺,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在海外,一方面康梁繼續活動,非說光緒皇帝受難給了他“衣帶詔”,讓他組織力量保皇;另一方面就是罵慈禧。
康有為文采飛揚,寫出來的文章氣勢磅礴,罵起來慈禧也是擲地有聲。他首先否定慈禧當政的合法性:
“西后分非正嫡,于我皇上不過先帝遺妾耳,既無母子之名,當正君臣之分,既敢行逆廢主,則是篡位之賊耳,其得復待以君后之義。”
意思就是說慈禧不過是先帝的遺妾,正房都不是,現在的皇帝也不是她的兒子,她現在就是篡位啊。
接著,康有為又從中國傳統“紅顏禍水”“牝雞司晨”的觀點,對慈禧批判一番。說她比褒姒和武則天都要過分,就因為她,導致“四千年文明之中國而盡滅,此生民以來未有此兇禍者也。”
這是康有為論述慈禧的總體基調,此外他還會編出一些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比如勾搭小白臉,耍各種陰謀等。在康有為的宣傳下,人們逐漸認為慈禧軟禁、限制甚至折磨光緒,確實起到了詆毀了慈禧的效果。
接下來,興起的革命派在詆毀慈禧上又起到了更高級地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章太炎,在1904年慈禧七十歲生日時,寫過一首詩: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
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
痛赤縣邦圻益促,每逢萬壽祝疆無。
這意思就是說慈禧窮奢極欲,總是修園子,逛園子,榨干民脂民膏,就是為她一人享樂。慈禧也是倒霉,每到大壽就會發生大事,五十大壽時,日本挑釁,琉球國被日本吞并;六十大壽時,甲午戰爭爆發,說挪用海軍軍費修園子,辦壽宴,戰敗臺灣被割。如今七十大壽,日俄戰爭,東三省又快不保。章太炎諷刺說,太后壽誕那是“一人有慶,萬壽無疆”,疆土隨著大壽都割讓光了,她活得越久,國土變得也就越小,慶祝她的壽誕就好像在慶祝疆土的喪失。
這個筆法真是巧妙,很諷刺,很幽默。
正因為慈禧太后是當政者,在當時那種國勢漸衰的環境間,人們也自然會把她當作抨擊的對象,像康有為、章太炎這樣的人太有人在,或明或暗地批評慈禧,甚至編造一些駭人聽聞的花邊新聞和野史來污蔑她。
這樣一道道的言語疊加在一起,慈禧的負面形象越發鮮活起來,蓋掉了她的真實形象,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中,“倒行逆施”“喪權辱國”“頑固不化”“窮奢極欲”等負面詞語也就成了她的代名詞。
這種集體記憶也就很快地被用于在小說和電影等文學影視作品中,又不斷加深我們地記憶。而這種記憶也會在關鍵時刻在人們心中浮現。
比如,1956年慶祝蔣介石七十大壽時,有人就借慈禧太后壓抑清議(當時輿論議政的一種方式)而導致滅亡,來規勸蔣介石不要轉職而不讓人們說話。(這里需要澄清,慈禧絕沒有壓抑清議,雖然有時不滿,但是沒有因清議殺掉一個人。)
直到現在,慈禧太后在我們心中仍然是一個完全負面的形象,因此也才會有人問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她是一個民族罪人。
在這些負面記憶的同時,也又不少其他方面的記憶,比如在王國維心中,慈禧就是一個偉大的君主。只不過,我們在歷史發展中主動放棄了這些記憶。
我說了這么多,你可能會覺得我是胡說八道,在為慈禧辯護,你仍然覺得她是一個老巫婆,是我們的民族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