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網絡(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一種網絡架構模型,用于描述計算機網絡中不同層次之間的通信和交互。它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20世紀80年代開發的一種概念模型,旨在實現不同廠商的計算機系統和網絡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
OSI網絡模型將網絡通信分為七個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責任。這些層次按照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順序依次為:
- 物理層(Physical Layer):負責傳輸原始比特流,處理物理連接和電信號。
-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負責在相鄰節點之間傳輸數據幀,進行錯誤檢測和糾正。
- 網絡層(Network Layer):負責在網絡中選擇最佳路徑,進行分組傳輸和路由選擇。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負責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數據傳輸,進行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
- 會話層(Session Layer):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連接。
-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負責數據的格式化、加密和解密,以確保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能夠正確解釋。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負責提供特定的網絡應用服務,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和遠程登錄。
每個層次都通過特定的協議與相鄰層次進行通信,從而實現了網絡中不同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和交互。通過將網絡通信劃分為不同的層次,OSI網絡模型提供了一種標準化的方法,使不同廠商的設備能夠互相通信,提高了網絡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