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讓我們來復習一下大明王朝是怎樣滅亡的。
萬歷末年的大明王朝,生機勃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以《金瓶梅》為代表的世情小說廣泛傳播,一派盛世景象。
有錢才會在乎這些精神享受嘛。
明王朝是當時的世界貿易中心,絲綢、瓷器、茶葉是全世界的硬通貨,其他地區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
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大明王朝在當時的亞洲都獨領風騷,在當時的世界諸國中都處于領先地位。
大明王朝的地位雖然比不上今日的美國,但要說短短二十多年后就會土崩瓦解,估計誰也不會相信。
但歷史確實是明王朝很快真的滅亡了。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錢不夠用了。
注意,不是明朝政府沒錢,而是錢不夠用。
比絕對數額,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比后金多的多,但是架不住用錢的地方太多了。
官員腐敗要用錢,平定農民起義要用錢,與后金作戰要用錢,供養藩王要用錢,維持政府開支要用錢,遼東的軍餉要用錢。
為了維持這巨大的開銷,明朝政府只能不停地收刮國力,橫征爆斂。
焦頭爛額之下,朝廷內部不乏有識之士看出了局勢蘊含的危險,建議朝廷改變政策:
明朝最主要的敵人是農民起義軍,應該讓出一部分利益,與關外后金達成暫時和解,休養生息,積蓄力量,避免兩線作戰。
等解決了起義軍,再去解決后金。
主政的崇禎皇帝拒絕了這一建議,他滿腦子都是“天朝上國”的無上榮光,豈可與蠻夷和反賊妥協?
也許這并不是崇禎皇帝的本意,但歷史史實就是明王朝同時與起義軍和后金開戰,疲于奔命,拆了東墻補西墻。
不停飆升的軍費,直接拖垮了明朝政府財政,崇禎皇帝本人就是節儉到穿打補丁的衣服都無濟于事。
崇禎皇帝也想拿大戶開刀補充國庫,可大戶根本不鳥他。
皇帝又怎么樣?沒錢就是沒錢!
終于,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禎上吊,明朝滅亡。
回到現實,拜登政府的這一份預算報告就是典型的崇禎作風,我大美利堅是全球霸主,世界第一,所向披靡,天下無敵,豈可與蠻夷妥協?
俄羅斯與中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個也不能放過。
軍費不僅一毛都不能減,還要不停地加。
沒錢怎么辦?
簡單,讓美國的有錢人出血,讓美國政府借錢。
美國的有錢人會不會出血,美國政府的債務怎么還?不好意思,拜登的任期只有四年。
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美國政府內部不是沒有反對意見,前任總統特朗普就曾演示過:
美國的主要敵人是中國,必須專心對付中國,應該與俄羅斯緩和關系,收縮力量,避免兩線作戰。
等到拜登上臺,特朗普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他的政策當然要全盤推倒。
拜登到底是美利堅力挽狂瀾的雄主,還是導致滅亡的罪人,就看歷史的走勢了。
真正擊垮美利堅的方法也呼之欲出:讓美國陷入兩線作戰顧此失彼,疲于奔命。
再厚的血,也終有耗干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