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價的底氣是:我毛利還有五六萬,降個三四萬可以接受;只要降價把銷量保住了,生產規模也就有保證,我就可以繼續優化成本,把讓出的利潤再賺回來。
這種模式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只要特斯拉通過這種模式保持規模增長,那它的成本優勢就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將來有一天它的軟件也終于變好的時候(眾所周知,特斯拉的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在國內并不太好),爆發出的優勢更大。
對消費者而言,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不停地帶來更低售價的產品;壞處就是產品更新周期慢,五六年了還是千篇一律的Model 3/Y。
由于總是一成不變,一開始覺得挺好看的Model 3,現在也不覺得怎么樣了。有點胖胖的感覺,反而覺得有點不好看了。
其它新能源車,以及燃油車,紛紛降價的底氣是什么呢?
其實我覺得這種問法有點不對,更合適的問法應該是:那些不跟隨特斯拉降價的新能源車,底氣是什么呢?
比如理想,可以不跟隨特斯拉,因為它的產品與特斯拉差異太大了,基本不構成競爭。
蔚來也有服務、換電的護城河,也可以不跟隨降價。但實際上我覺得,由于特斯拉帶來的競爭加劇,或多或少也影響了蔚來的銷量,后面全新ES6的定價應該會低一些,如果不這么做,今年底月銷2-3萬輛的目標很難完成。這種上市就定一個較低價格的方式,也就相當于變相降價了吧?
差異化,是理想與蔚來不降價的底氣。
至于大部分新能源車企,受特斯拉降價的影響比較大,只好降價。降價的底氣是什么呢? 我想應該是活下去、拼一下的勇氣 —— 如果不降價,現在就死;如果降價,也許將來還是會死,但也許還有機會。
特斯拉的大降價,就真的香了嗎?我覺得未必。
就比如說,在我個人看來,只談產品不談品牌,Model 3完全比不過P7i,Model Y也完全比不過即將發布的G6 —— 這也很正常,畢竟特斯拉是老產品,小鵬新出的是新產品。
但是,大家買車時候都不是完全的理性人,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仔細對比不同車的優劣,所以更好的產品未必會有更強的銷量。這就是品牌的重要性吧,幫助消費者降低認知和決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