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車降價,一方面確實是有些車企庫存壓力太大。但是遠遠不止于此。
因為汽車是一個上下游相關產業鏈很密集的制造業、服務業。
看似是簡單的一個“賣不出去”的問題,實際上牽扯了太多的各方利益。
車賣不動,車企自身的員工需要吃飯吧?減產可以接受,停工你受得了?上游的供應商呢?供應商的員工呢?下游的經銷商呢?經銷商感覺你這個品牌命不久矣,刮骨療毒割臂斷腕也要扎堆退網,你賣給誰去?然后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賣的越差,經銷商越少,然后就會賣的更差,最后退出中國市場。
這還只是企業以及從業人員的問題,政府層面呢?
以武漢為例,汽車工業是武漢的支柱型產業。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打造的“中國車都”,是中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這里聚集了東風汽車及下屬的東風乘用車、東風新能源、東風本田、東風雷諾、東風風神、神龍等等,2018年,武漢市累計生產乘用車整車170萬輛,汽車產業總產值達3200億元。
根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貢獻了武漢市四分之一的GDP,而汽車產業貢獻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80%的GDP,也就是說,汽車產業貢獻了武漢市GDP的20%以上[1],成為武漢市GDP占比最大的單一行業。
而如今,整個東風系除了東風本田還能勉強說得過去,其余基本都是等待奇跡發生的狀態了吧?
這一切的背后,是十幾萬汽車產業的員工以及巨額的稅收,當地政府如果不補貼,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社會問題。已經到了不補不行的時候了。
然而,補貼又能怎么樣呢?補貼又能實質改變什么呢?
還有,怎么感覺這場降價風波愈演愈烈,有點變味道,變成鬧劇了呢?
各種什么10萬的CRV...
那么這是車企正在清庫存嗎?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是的。傳統燃油車采用“以產定銷”的模式,翻譯成人話那就是“生產多少,就要求經銷商賣掉多少”。猛一聽不太合理,沒有任何人可以精準地判斷市場需求,你怎么就能提前知道應該生產多少呢?
因為有價格這個大武器啊!合資車企的毛利率比較高,給經銷商充足的利潤空間,如果賣不出去,降個一兩萬總能賣出去的。
這是以前,不是現在。
現在降一兩萬已經不疼不癢了,已經需要降五萬十萬了。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毛利恐怕都是負的了,賣一輛虧一輛。就算這樣,也得賣啊,不然庫存車放久了更不值錢!
有人說,也許降價是燃油車對電動車的反攻。這就不合邏輯,如果燃油車可以連續五年十年打5折來賣,那確實對電車會有一定的沖擊;這種殺敵800、自損1000的招術,燃油車最多也就用這一次啊。難道虧本清了庫存之后,還要繼續生產個幾萬輛,繼續虧損來賣?車企想干,那政府也不會一直補貼的。
那政府為啥要補貼呢? 因為賣車會有稅收,有一部分是留給地方政府的,如果賣不出去,那稅也收不上來,政府想著不如就把這部分稅給讓出去吧。畢竟,如果賣不出去,虧的可不止稅,還有整個產業鏈上萬家企業的生存、上百萬產業工人的生計呢!萬一整個產業動蕩起來,那可就不是補貼幾下就能解決的事情了!
當然,補貼并不會持久,不可能成年累月地補貼。把庫存幫企業清掉,讓整個產業鏈能緩口氣去轉型,那也就行了。
像湖北這種補貼燃油車的情況,實在是沒什么好辦法,本地沒啥好的新能源車型;如果有幾家像樣的新能源車企,那政府肯定是優先補貼新能源。目前只有嵐圖汽車還可以,但只有兩三款車型,定位也有點貴;通用奧特能工廠的別克E5還沒量產;路特斯的百萬豪車就更不可能走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