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法律,當一方在意思表示中使用了不當的虛假或夸大陳述時,受害方是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的。這是因為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各方都有義務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并且遵守誠實信用原則。
如果一方故意提供虛假或夸大的陳述,導致對方在交易中受到損失,受害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要求解除合同:受害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返還已支付的款項或恢復原狀。這是因為虛假陳述可能導致合同的無效性。
- 要求賠償:受害方可以要求對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因虛假陳述而直接導致的經濟損失,間接損失是指因直接損失而導致的其他損失,如信譽損失或商譽損失。
- 要求懲罰性賠償:在某些情況下,如果虛假陳述的行為十分惡劣,受害方可以要求對方支付懲罰性賠償。懲罰性賠償的目的是懲罰違約方的惡意行為,起到警示作用。
- 要求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虛假陳述的行為涉及到刑事犯罪,受害方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要求追究對方的刑事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受害方在追究法律責任時,應當及時采取行動。根據中國法律的規定,對虛假陳述的法律訴訟權利通常存在一定的時效性,超過法定時效期限后將無法追究責任。
一言以蔽之,當一方在意思表示中使用了不當的虛假或夸大陳述時,受害方是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的,包括要求解除合同、要求賠償、要求懲罰性賠償以及要求追究刑事責任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