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地為牢是一個古老的歷史典故,源自中國戰國時期的故事。這個典故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一則記載。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魏國的公子申包胥被魏文侯任命為魏國的宰相。申包胥深知魏國的疆土邊界不穩定,容易受到鄰國的侵犯。為了保護國土安全,他決定采取一種獨特的策略,即畫地為牢。
申包胥先派遣使者去周圍的國家,告訴他們魏國的邊界,并宣布這些邊界是不可侵犯的。然后,他親自帶領大軍在魏國的邊界畫了一條長長的線,將魏國的疆土劃分出來。這條線被稱為“畫地為牢”,意味著任何國家都不能越過這條線侵犯魏國的領土。
為了讓其他國家相信這條線的重要性,申包胥還在畫地為牢的邊界上修建了高墻和深溝,以示威懾。這樣一來,魏國的領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其他國家也不敢輕易侵犯。
畫地為牢這個典故后來被廣泛引用,形容一種通過劃定界限來保護自己利益的做法。它告訴我們,只有明確劃定自己的底線,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護,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