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曝十寒是一個古代的典故,源自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種現象,即一次曝曬后的寒冷天氣會導致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個典故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了孟子與荀卿的一次對話。孟子問荀卿:“農夫一曝其寒,十日寒之,可以使其將復溫乎?”荀卿回答說:“不可以。”孟子繼續追問:“如是者,何以教之?”荀卿回答說:“農夫之事,歲寒曝之,然后求其生。”
這個典故的含義是指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取得成功。就像農夫在寒冷的冬天曝曬莊稼,只有經歷了十次寒冷的天氣,莊稼才能重新回暖生長一樣。
這個典故也常常用來形容學習或者工作中的困難和挑戰。它告訴我們,只有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如果我們只是一時的熱情,沒有堅持下去,就很難取得成功。
因此,這個典故提醒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不要因為一時的困難而放棄。只有在持續的努力下,我們才能克服困難,取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