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朝的皇帝對皇帝謚號和廟號的授予標準是非常嚴格的。皇帝謚號是在皇帝去世后追封的稱號,用來表彰其在位期間的功績和德行。廟號則是用來祭祀已故皇帝的廟宇名稱。
首先,皇帝謚號的授予需要考慮皇帝在位期間的政績和德行。如果皇帝在位期間有顯著的政績,比如開創重大政治制度、平定叛亂、擴大國土等,他可能會被追封為"太"字謚號,如太祖、太宗等。如果皇帝在位期間德行高尚,為人仁愛、有德政,他可能會被追封為"文"字謚號,如文帝、文宣帝等。
其次,皇帝謚號的授予還需要考慮皇帝去世后的評價和傳世形象。如果皇帝在位期間備受人民愛戴,被譽為仁君或圣君,他可能會被追封為"仁"或"圣"字謚號,如仁宣帝、圣宣帝等。如果皇帝去世后被認為是一個殘暴或昏庸的統治者,他可能會被追封為"孝"或"廢"字謚號,如孝宣帝、廢帝等。
此外,皇帝謚號的授予還需要考慮朝廷內部的政治權力平衡。如果皇帝在位期間與宗室或重臣有良好的關系,他可能會被追封為"宣"或"景"字謚號,如宣帝、景帝等。如果皇帝在位期間與宗室或重臣有沖突或對立,他可能會被追封為"武"或"孝"字謚號,如武帝、孝文帝等。
至于廟號的授予,一般是在皇帝去世后由朝廷決定。廟號通常與皇帝的謚號相對應,用來祭祀已故皇帝的廟宇。廟號的授予需要考慮皇帝在位期間的政績和德行,以及朝廷的評價和傳世形象。
總的來說,西漢朝的皇帝對皇帝謚號和廟號的授予標準是綜合考慮皇帝在位期間的政績、德行、人民評價以及朝廷政治權力平衡等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