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領導的叛亂。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中期,具體時間是公元755年至763年。安祿山是唐朝的一位宦官,而史思明是安祿山的副手。他們兩人聯合起來反叛唐朝,導致了這場歷史上著名的叛亂。
安史之亂的起因有多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唐朝內部的政治腐敗和社會不公。安祿山和史思明利用了這些問題,以及他們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勢力,發動了這場叛亂。
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和史思明率領大軍攻占了許多重要的城市,包括長安,這是唐朝的首都。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稱為大燕。安祿山自封為大燕皇帝,史思明則成為大燕的副王。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混亂。戰亂導致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財產損失。唐朝政權在這場叛亂中幾乎崩潰,但最終通過唐朝的軍隊和其他勢力的抵抗,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勢力被削弱,大燕政權最終被消滅。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深遠的。這場叛亂使得唐朝的國力大幅削弱,導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后來的五代十國時期的動蕩局面。安史之亂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和軍事事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