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查:
1.尿液檢查 ?正常人經過5天的限制嘌呤飲食后,24h尿的尿酸排泄量一般不超過3.57mmol(600mg)。由于急性發作期尿酸鹽與炎癥的利尿作用,使患者的尿尿酸排泄增多,因而此項檢查對痛風的診斷意義不大。但24h尿尿酸排泄增多有助于痛風性腎病與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腎功能衰竭之間的鑒別。有尿酸性結石形成時,尿中可出現紅細胞和尿酸鹽結晶。尿酸鹽結晶阻塞尿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時,24h尿尿酸/肌酐常>1.0。
2.血液檢查
(1)血尿酸測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風患者的重要臨床生化特點。通常采用尿酸酶法進行測定,男性正常值上限為416μmol/L(7mg/dl)左右,絕經期前的女性較男性約低59.4μmol/L(1mg/dl)。值得注意的是,影響血尿酸水平的因素較多,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與其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并不一定完全平行,甚至有少數處于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患者其血尿酸濃度可以是正常的。
(2)酶活性測定:有條件者,可測定患者紅細胞中的PRPP合成酶、PRPPAT、HPRT及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將有助于酶缺陷部位的確定。
(3)其他:關節炎發作期間可有外周血白細胞增多,血沉加快。尿酸性腎病影響腎小球濾過功能時,可出現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其他輔助檢查:
1.滑囊液檢查 ?通過關節腔穿刺術抽取滑囊液,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可發現白細胞中有雙折光的針形尿酸鈉結晶。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檢出率一般在95%以上。用普通光學顯微鏡檢查,其陽性率僅為偏振光顯微鏡的一半。此外,滑囊液的白細胞計數一般在(1~7)×109/L,主要為分葉核粒細胞。無論接受治療與否,絕大多數間歇期的患者進行關節滑囊液檢查,仍可見有尿酸鈉晶體。
2.痛風石活檢 ?對表皮下的痛風結節可行組織活檢,通過偏振光顯微鏡可發現其中有大量的尿酸鹽結晶。亦可通過紫尿酸氨(murexide)試驗、尿酸酶分解及紫外線分光光度計測定等方法分析活檢組織中的化學成分。
3.X線檢查 ?早期急性關節炎僅表現為軟組織的腫脹,關節顯影正常。隨著病情的進展,與痛風石鄰近的骨質可出現不規則或分葉狀的缺損,邊緣呈翹狀突起;關節軟骨緣破壞,關節面不規則。進入慢性關節炎期后可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有不規則或半圓形的穿鑿樣缺損,邊緣銳利,缺損邊緣骨質可有增生反應。此外,利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可早期發現受累關節的骨密度改變,并可作為痛風性關節炎診斷與病情觀察的評價指標。單純的尿酸性結石可透過X射線,其診斷有賴于靜脈腎盂造影。混有鈣鹽者,行腹部平片檢查時可被發現。
4.CT與MRI檢查 ?沉積在關節內的痛風石,根據其灰化程度的不同在CT掃描中表現為灰度不等的斑點狀影像。痛風石在MRI檢查的T1和T2影像中均呈低到中等密度的塊狀陰影,靜脈注射釓可增強痛風石陰影的密度。兩項檢查聯合進行可對多數關節內痛風石做出準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