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父親周伯宜(1861—1896)因涉及清代科舉考試的賄賂案(或稱“科場舞弊案”)而被捕入獄。以下是事件的背景和經過:
1.?事件起因:1893年紹興科場案
- 1893年(光緒十九年),浙江紹興舉行科舉考試(鄉試預選),魯迅的祖父周福清(時任內閣中書)試圖為兒子(魯迅之父周伯宜)和其他親友行賄主考官。
- 周福清委托親信向主考官殷如璋遞送賄賂銀票(數額約一萬兩白銀)和一封請托信,請求在考試中關照包括周伯宜在內的幾名考生。
2.?案發經過
- 送信人在賄賂過程中行事不慎,導致事情敗露。殷如璋為自保,當場揭發此事并上報朝廷。
- 清政府嚴查科舉舞弊,周福清被革職問罪,定為"斬監候"(死刑緩期執行),關押在杭州監獄。周伯宜雖未直接參與賄賂,但因是涉案考生,被革去秀才功名并牽連入獄。
3.?周伯宜的遭遇
- 周伯宜在獄中被關押約三年(1893–1896年)。期間周家為營救祖父周福清免于死刑,變賣田產、四處打點官府,導致家道急劇衰落。
- 周伯宜出獄后身心受創,長期酗酒抑郁,加之染上肺病和水腫,于1896年病逝(年僅36歲)。當時魯迅年僅15歲。
4.?對魯迅的影響
- 家道中落:這場變故使魯迅從士紳子弟淪為"乞食者",飽嘗世態炎涼。他在《吶喊·自序》中寫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 批判封建制度:父親因科舉腐敗入獄的經歷,成為魯迅批判舊社會的重要源頭。他在《朝花夕拾·父親的病》等文中,隱含了對封建禮教和制度腐敗的痛恨。
補充史料
- 周福清的結局:因光緒帝大赦和多方打點,周福清于1901年獲釋,1904年去世。
- 歷史背景:晚清科舉舞弊頻發,此案是當時腐敗的縮影。魯迅通過家族悲劇,深刻認識到傳統制度的腐朽,為其日后文學創作埋下思想根基。
總結:魯迅父親周伯宜因祖父周福清的科場行賄案受牽連入獄三年,直接導致周家破產和父親早逝。這一事件深刻影響了魯迅的人生軌跡與思想,成為他日后揭露"吃人"禮教的重要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