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唐寅)作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才華橫溢,在鄉試中一舉奪魁成為“解元”,證明了他的學識絕對有沖擊狀元甚至“連中三元”的實力。他最終沒能成為狀元,甚至沒能進士及第,主要原因是卷入了弘治十二年的“會試舞弊案”,這成為他人生最重大的轉折點:
案件背景與經過:
- 弘治十二年己未科會試:?這是唐寅參加的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參加殿試成為進士)。主考官是當時的大儒、禮部右侍郎程敏政。
- 唐寅與程敏政的關系:?唐寅因才華出眾,結識了程敏政并頗受賞識,算是程的“門生”。另一位富家子弟徐經(大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也投在程敏政門下。
- 考前會面與“疑似泄題”:?在考試前,唐寅和徐經曾多次拜訪程敏政。據記載,唐寅還曾拿著自己的文章向程請教,程敏政對其中某些觀點大加贊賞(可能是模擬題或預判方向)。更關鍵的是,坊間傳說徐經事先用重金賄賂程敏政的仆人,得到了考題(一種說法是程敏政出題后曾與身邊人討論過)。
- 考試內容巧合:?會試中,程敏政出的題目非常冷僻艱深(例如“四子造詣”),大多數考生無從下筆。而唐寅和徐經的文章卻切中肯綮,文采斐然。
- 告發與調查:?這種情況立刻引起其他落榜考生及程敏政政敵的不滿和猜疑。戶科給事中華昶等人上書彈劾程敏政鬻題給唐寅和徐經。皇帝下詔徹查。
- 審訊結果:
- 程敏政、唐寅、徐經均被下獄拷問。
- 最終,官方結論是:程敏政“臨財茍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議”,勒令致仕(退休);唐寅和徐經“夤緣求進”,行為不端。
- 雖然沒有直接、確鑿的證據證明程敏政將題目賣給了他們(例如事先寫好的答卷),但程敏政與考生考前接觸過密、題目又恰好被他們所擅長的嫌疑無法洗清。
- 唐寅在獄中也承認曾以金幣向程敏政“乞文”。
對唐寅的處罰與后果:
- 革除功名:?這是最致命的一點。唐寅被革除了“舉人”身份(即剝奪了他之前鄉試第一名的功名)。
- 永錮仕途:?唐寅被黜充為浙藩小吏(發配到浙江做最低級的吏員),并且被永遠剝奪了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這意味著他連再次參加會試的機會都沒有了,狀元之路徹底斷絕。
- 個人打擊:?這次冤獄對唐寅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他自視甚高,卻蒙此奇恥大辱,仕途夢想徹底破滅。出獄后他拒絕了小吏的職位,選擇回鄉,從此絕意功名,行為更加放浪不羈,以賣畫為生,游歷名山大川,成就了他作為藝術家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