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財政資金績效評價是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關鍵手段,其關注重點相較于基層更為宏觀、系統和戰略導向。以下是省級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通常關注的核心重點:
政策目標相關性與實現度:
- 戰略契合度:?資金支持的項目/政策是否緊密契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如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碳達峰碳中和等)及本省發展規劃的核心目標。
- 需求響應度:?資金安排是否精準響應了本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短板、瓶頸問題或重大民生需求(如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生態環保等)。
- 目標清晰度與量化:?項目/政策設定的績效目標是否清晰、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性強、有時限(SMART原則)。
- 目標實現程度:?評價資金投入后,設定的績效目標(產出、效果)實際完成情況如何,差距和原因是什么。
預算編制與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公平性、效率性:
- 依據充分性:?預算編制是否基于充分的需求調研、可行性論證和科學的項目儲備?分配標準是否明確、合理、公開透明?
- 戰略聚焦性:?資金分配是否聚焦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避免“撒胡椒面”?是否體現了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
- 公平與均衡:?在區域間、部門間的分配是否考慮了公平性(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發展階段差異(如支持欠發達地區)?
- 整合與統籌:?是否有效整合目標相近、投向交叉的資金(如各類專項資金),避免重復投入?是否與中央轉移支付形成合力?
- 分配效率:?分配機制能否確保資金及時、精準到達最需要的地方和項目?
資金使用過程的規范性、安全性與效率性:
- 合規性:?資金使用是否符合預算法、財經法規以及各項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重大事項決策程序是否規范?
- 安全性:?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擠占、虛報冒領、閑置沉淀等風險和管理漏洞?
- 支出進度與時效性:?預算執行進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資金大量滯撥、閑置或“突擊花錢”現象?項目實施進度與資金撥付是否匹配?
- 成本控制:?是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項目實施成本?是否存在浪費、超概算等問題?
產出與結果的實效性、效益性:
- 產出數量與質量:?是否按計劃完成了實物工作量(如建成里程、新增學位、培訓人次等)?完成的質量是否符合標準和要求?
- 經濟效益:?是否促進了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企業效益提升、就業增加、財稅增收等?(如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產業扶持效果、科技創新轉化等)。
- 社會效益:?是否有效改善了民生福祉(如教育醫療水平提升、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住房條件改善、公共安全加強)?是否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如貧困人口減少、弱勢群體幫扶)?
- 生態效益:?是否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如污染物減排、水質提升、森林覆蓋率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
- 可持續影響:?項目/政策的效果是短期的還是能產生長期、可持續的積極影響?機制設計是否有利于效果的持續發揮?
成本效益與投入產出分析:
- 經濟性:?在保證同等或更優產出/效果的前提下,是否選擇了成本最低的方案或達到了最優的成本控制?
- 效率性:?單位投入(資金)所帶來的產出(實物量或服務量)是否達到最優?是否存在投入冗余或投入不足?
- 有效性:?資金投入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核心目標(效果層面的變化)?效果是否顯著?
- 比較分析:?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橫向(不同區域、不同項目)或縱向(不同時期)的成本效益比較分析。
滿意度與獲得感:
- 受益對象滿意度:?政策或項目的直接受益方(如企業、居民、特定群體)對其效果和服務的滿意程度如何?這是衡量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效果的重要指標。
- 社會公眾感知度:?社會公眾對財政資金投入帶來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改善是否有感知?對政府履職效能的評價如何?
管理效能與長效機制:
- 主體責任落實:?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在預算績效管理各環節(目標設定、運行監控、評價、結果應用)的責任是否落實到位?
- 績效監控預警:?事中績效監控機制是否健全有效?能否及時發現偏差并采取糾偏措施?
- 評價結果應用:?績效評價結果是否真正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改進管理、干部考核問責等掛鉤?是否形成“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閉環機制?
- 制度健全性:?省級層面績效管理的制度體系(如辦法、規程、指標體系)是否健全完善?
- 能力建設:?省級部門及下級政府的績效管理意識和能力水平如何?是否得到有效培訓和指導?
總結來說,省級財政資金績效評價的核心邏輯是:
- “對不對”(戰略方向):?錢花的方向對不對?(政策相關性、目標設定)
- “該不該”(分配決策):?該不該給這么多?該不該給這個地方/項目?(分配合理性、公平性、整合性)
- “值不值”(成本效益):?錢花得值不值?(經濟、效率、效果、成本效益)
- “安不安全”(過程合規):?錢花得安不安全?(規范性、安全性)
- “好不好”(最終效果):?錢花出去后,最終效果好不好?(結果效益、滿意度、可持續性)
- “用不用”(結果導向):?評價結果有沒有真正用來改進工作?(結果應用、長效機制)
省級評價更強調宏觀政策效果、戰略匹配度、分配機制合理性、制度體系建設以及評價結果對全省層面預算決策和政策調整的指導作用,是推動財政管理從“重分配”向“重績效”轉變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