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技術在小行星距離測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主要原因如下:
1.?超高精度測距
- 原理:雷達通過向小行星發射無線電脈沖,并精確測量信號往返時間(時間延遲),利用光速計算距離。時間測量精度可達納秒級,使得距離誤差可控制在幾十米內,遠超光學方法的誤差范圍(通常為千米級)。
- 案例:2023年NASA用金石深空站(Goldstone)雷達測量一顆近地小行星,將軌道不確定度從數千千米降至10米以內。
2.?修正軌道模型的不可替代性
- 軌道漂移問題:小行星受引力擾動(如木星引力)和雅科夫斯基效應(熱輻射推力)影響,長期軌道會漂移。雷達數據可提供瞬時位置和速度的“錨點”,將遠期軌道預測誤差降低90%以上。
- 實例:1999年對小行星1999 KW4的雷達觀測發現它是一個雙星系統,并精確測出其軌道,發現其2165年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從原預測的0.05AU修正為0.03AU。
3.?多參數同步獲取
- 除距離外,雷達通過多普勒頻移可測得徑向速度(精度達0.1mm/s),結合多個觀測點的數據可重構三維軌道參數。而光學觀測依賴視差法,需要多日連續觀測才能推算軌道。
4.?穿透云霧與主動照明
- 雷達可在任何天氣條件下工作,且能主動照亮目標。例如,2017年小行星2012 TC4以5萬公里距離掠過地球時,恰逢其處于太陽背后不可見狀態,全球光學望遠鏡失聯,僅雷達系統(如阿雷西博)能持續追蹤。
5.?行星防御的關鍵技術
- NASA的DART任務中,雷達數據用于驗證動能撞擊效果:撞擊后雷達觀測顯示小衛星Dimorphos的軌道周期縮短了32分鐘(理論預測為7分鐘),直接驗證了防御技術的有效性。
6.?深空導航的基準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在小行星龍宮采樣時,地面雷達網(如深空網絡DSN)持續提供距離數據,使探測器定位精度達10米級,而僅依賴星載光學導航的誤差可能超過1千米。
總結:雷達測距不僅是提高精度的工具,更是構建行星防御體系的核心技術。每次雷達觀測可將小行星未來百年內的軌道碰撞概率計算誤差降低1-2個數量級,這對評估潛在威脅至關重要。隨著中國500米口徑FAST雷達的加入,全球雷達監測網對小行星的跟蹤能力提升了40%,體現了該技術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