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是一種常見的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主要通過以下機制在人體內發揮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
1. 抑制環氧化酶(COX)活性
- 關鍵靶點:布洛芬通過抑制環氧化酶(COX)的活性發揮作用。COX有兩種亞型:
- COX-1:參與維持胃黏膜保護、血小板功能等生理過程。
- COX-2:主要在炎癥或損傷部位被誘導產生,促進炎癥介質的合成。
- 作用方式:布洛芬對COX-1和COX-2均有抑制作用(非選擇性),但更傾向于抑制COX-2,從而減少炎癥相關的前列腺素(PGs)的生成。
2. 減少前列腺素(PGs)的合成
- 前列腺素的作用:
- 促炎:PGs(如PGE?)會引起血管擴張、局部紅腫和疼痛敏感。
- 致熱:PGs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升高體溫調定點,導致發熱。
- 痛覺敏化:PGs直接增強神經末梢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
- 布洛芬的阻斷效果:減少PGs合成后,炎癥反應、疼痛信號傳遞和發熱過程被抑制。
3. 具體作用效果
(1)解熱作用
- 機制:當病原體或炎癥因子(如IL-1、TNF-α)觸發免疫反應時,下丘腦會合成PGs(尤其是PGE?),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發熱)。
- 布洛芬的作用:抑制COX-2,減少下丘腦PGs合成,使體溫調定點恢復正常,促進散熱(如出汗),從而退燒。
(2)鎮痛作用
- 機制:PGs本身不直接引起疼痛,但會放大炎癥介質(如緩激肽、組胺)對痛覺神經的刺激。
- 布洛芬的作用:通過抑制PGs合成,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并降低痛覺敏感度,尤其對關節炎、肌肉酸痛等炎癥性疼痛有效。
(3)抗炎作用
- 機制:PGs和血栓素(TXA?)等炎癥介質會導致血管擴張、滲出增加和白細胞聚集。
- 布洛芬的作用:減少炎癥部位的PGs合成,從而緩解紅腫、腫脹等炎癥反應。
4. 副作用來源
- 胃腸道刺激:抑制COX-1會減少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如PGE?),可能導致胃潰瘍或出血。
- 心血管風險:長期大劑量使用可能影響血小板功能,增加血栓或心血管事件風險(但布洛芬的風險低于其他NSAIDs如塞來昔布)。
總結
布洛芬通過非選擇性抑制COX酶→減少前列腺素合成→阻斷炎癥、疼痛和發熱信號,從而發揮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其副作用主要與對COX-1的抑制有關,因此需遵循劑量和療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