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缺馬騾馬都缺導致明軍戰斗力離城池越遠越低而義軍流動作戰還有明軍精銳還在邊關,內地那群市民早就不是明初的“公民”兵。
首先來看宣大,崇禎十三年宣鎮武備表,來源于兵科抄出原任昌宣分監魏邦典奏本,合全宣府鎮,經制馬23607匹,缺額馬騾超過一半,達到13993匹,實在僅馬騾9614匹,按明末馬六騾近四計,只有6000匹馬,3600頭騾。而對應的實在兵員是5萬6千人。再來看薊鎮,崇禎五年九月薊鎮東協兵馬盔甲查核報告,整個東協僅有4千多馬騾。東協兵員共4萬余人,占了薊鎮三分之一強,這樣子看來整個薊鎮也不過是1萬2千匹馬騾而已。馬約7000匹,而這已是金兵入塞后的加強版了再來看遼東,大凌河戰役前(崇禎三年),整個遼東地區的馬騾只有15700匹,戰后又少了一大半難以補齊全。到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松錦大戰開始時,祖大壽等報告稱遼東三鎮一共只有1萬匹馬騾。因遼東處于前線,馬比例高一些,大概為8比2,也就是有8000匹馬,2000頭騾。此時遼東三鎮的總兵力是將近6.4萬人。而馬騾只有1萬匹,馬卻只有8000匹,合計8人才一馬。山海關守兵1.5萬,可戰之精兵約5000人,內有馬騾約1500匹,馬占1000匹。京營,只有勇衛四營值得一計,大概每營三千人,對應900馬騾,馬占600匹,合計2500匹。三邊,大概參照宣大,大概在2萬馬騾,其中馬大概在12000匹。大同,參考宣大,大概有6000匹馬騾,其中馬大概在4000匹。馬匹總數:遼東8000+薊鎮三協7000+山海關及京營3500+宣大10000+山西1200+三邊12000+內地各軍10000=5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