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商行主要就靠過年期間攬儲,特別是二三線城市或者農村,大爺大媽們一年就來存款一次,你還不得加把勁提升一下利率?
很多城商行一季度存款利率會有補貼,同時上層也會給下面發放業績考核,在KPI考核+補貼的雙重驅動下,一年期存款利率會比正常時間段高。
那為什么又對長期攬儲沒興趣呢?這就不得不說銀行當前的痛點了,怕你不來存、又怕你存太久、存太多。
怕你存太久可以理解,無非是因為利率肉眼可見的還要繼續下降嘛,畢竟央行去年年底才說了,2025年要讓宏觀貨幣政策更寬松,擺明是要繼續降息,那為什么怕你存太多呢?
答案是款貸不出去!
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僅1.69%,創歷史新低,去年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是不用想,肯定凈息差會進一步降低,畢竟在房地產市場降溫之后,銀行少了一個最大的放貸方。
企業貸款意愿低迷,導致銀行不得不“以價換量”——例如部分經營貸利率已跌破3%,甚至低于同期存款利率。
利率倒掛折射出的經濟圖景,是流動性陷阱與轉型陣痛的雙重擠壓。
表面看,央行持續降息是為刺激經濟,但實際利率(名義利率-CPI)仍處于高位。2025年1月CPI同比僅增長0.5%,而一年期存款實際利率達1.25%,企業融資成本與投資回報率倒掛加劇。這種情況下,銀行既面臨資產端收益率下滑的壓力,又要應對存款定期化趨勢——2024年居民存款新增18萬億,定期占比突破78%。利率倒掛實質是銀行在"保息差"與"攬存款"間走鋼絲的無奈選擇。
銀行為了維持流動性,不得不將短期存款投向長期資產,當2025年預計到期的4.5萬億同業存單遭遇利率下行,部分中小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將面臨極限考驗。
所以一個小小的存款利率倒掛,反映出來的其實是銀行存貸之間的困境,這并不是偶然出現的個例,而是貸款人數減少、存款利率下降、上方業績考核之下的無奈選擇。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以后活期存款的安全性或是首要考量,在利率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最好還是首選大行,而且就算大行之間也要多做對比,網點與網點之間會因為補貼的緣故出現利率差異。
適應低收益率或是未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