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星“心臟停跳”:內部能量耗盡
火星體積只有地球的38%,散熱快,內核早已冷卻凝固,失去地質活動能力。沒了火山噴發和板塊運動,火星無法像地球一樣通過內部能量“自我更新”,比如補充大氣層或維持磁場——相當于心臟停跳,生命體征逐漸消失。
2. 磁場消失,大氣被“太陽風刮跑”
地球有磁場護盾,而火星約40億年前磁場就消失了。沒了這層保護罩,太陽風直接剝離火星大氣,導致氣壓僅剩地球的1%。現在火星大氣稀薄到連液態水都留不住,表面干涸得像被抽干血的軀體。
3. 水資源的“慢性失血”
30多億年前,火星曾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覆蓋全球的海洋。但內部冷卻后,水源補給中斷,加上大氣逃逸,水要么蒸發進太空,要么凍在極地。如今只剩零星水冰,連地下水都難尋蹤跡——像極了一個失血過多、皮膚皸裂的老人。
4. 極端氣候的“死亡加速”
火星平均溫度-63°C,晝夜溫差超100°C,沙塵暴肆虐。沒有磁場和大氣調節,環境日益惡劣,連微生物都難以存活。歐陽自遠直白地說:“現在的火星比地球老了30多億歲,已經進入死亡倒計時。”
為何說“慢慢死亡”?
盡管火星已失去活力,但殘存的極地冰蓋、地下凍土層仍保留著“最后一絲生機”。科學家還在努力尋找這些“火星臨終關懷”的證據,比如可能的微生物遺跡或間歇性液態水——但這些掙扎改變不了整體衰亡的趨勢。
總結:歐陽自遠的“衰老論”,本質是火星從地質活躍到徹底死寂的演化結論。對人類而言,這既是警示(地球未來可能步其后塵),也是機遇(改造火星需要趁它“尸體未涼”趕緊動手)。不過,想救活這顆“老年星球”?難度堪比給木乃伊做心肺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