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費背后的經濟賬本
阿根廷經濟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考驗。
2023年通脹率突破211%,創下32年新高,中央銀行外匯儲備僅剩214億美元。在這種背景下,每年卻向世衛組織繳納的2700萬美元會費。
拿這些錢投在自己國家的醫療上不好嗎?買幾千臺呼吸機、或為偏遠地區配備幾百輛移動診療車?
要知道阿根廷到現在還欠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40多億美元的債務。政府不得不采取"外科手術式"財政切割:暫停支付78個國際組織的會費,涉及金額總計3.6億美元。
當然也不能說這是在耍賴,當生存與信譽矛盾時,優先哪個不言而喻。實際上這種"戰略性欠費"在發展中國家并非孤例。
巴西在2018年經濟危機時曾連續14個月拖欠聯合國會費;南非2020年疫情高峰期,也暫停支付部分國際機構款項。畢竟先活下去最重要。
二、全球衛生治理的南北裂痕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疫情時期。
世衛組織在新冠疫苗分配中的表現讓南方國家深感失望。
COVAX計劃承諾的疫苗中阿根廷實際接收量不足協議的40%。當德爾塔變異株肆虐時,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醫生不得不用"抽簽"決定誰先接種加強針。這種經歷讓阿根廷意識到,現有的全球衛生體系仍由北方國家主導。
發達國家在藥品專利問題上的強硬立場更添裂痕。當阿根廷試圖仿制某款抗新冠口服藥時,立即收到跨國藥企的律師函。衛生部長辦公室的抗議信指出:專利保護不能凌駕于公共健康之上,但世衛組織在此類糾紛中常常"失語"。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氣候大會、世貿談判等場合反復上演。就像2022年埃及氣候峰會期間,阿根廷代表在非正式場合抱怨:"我們既要為北半球的碳排放買單,又要為他們的醫藥專利付費,這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