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與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之間存在一定的遞進和替代關系,主要是因為兩者都強調政府在宏觀經濟中的主動作用,但它們在政策工具、貨幣主權認知以及經濟治理框架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
### **1. 核心思想上的繼承與遞進**
-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
? 凱恩斯主義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主張通過**政府干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總需求**,以解決經濟周期中的失業和衰退問題。其核心觀點是:??
? - **有效需求不足**是經濟危機的根源;??
? - 政府應通過赤字財政(如公共投資、社會福利)刺激經濟;??
? - 貨幣政策(如利率調控)輔助財政政策,但流動性陷阱下可能失效。
- **MMT的遞進**:??
? MMT繼承了凱恩斯對政府干預必要性的認可,但進一步**突破傳統預算約束觀念**,強調:??
? - **貨幣主權國家的財政空間不受收入限制**:只要國家以本幣發行債務且通脹可控,財政赤字本身不是問題;??
? - **財政政策優先于貨幣政策**:主張通過財政政策直接實現充分就業(如“就業保障計劃”),而非依賴央行調控;??
? - **貨幣的本質是公共工具**:貨幣是主權國家的信用創造,而非稀缺資源,政府應主動利用貨幣體系服務社會目標(如綠色轉型)。
---
### **2. 政策工具上的替代性**
- **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框架**:??
? - 短期逆周期調節:經濟衰退時擴大赤字,繁榮時縮減赤字(“功能性財政”);??
? - 依賴稅收和發債融資,默認財政需長期平衡;??
? - 央行獨立性較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分離。
- **MMT的顛覆性主張**:??
? - **財政政策無需預先融資**:主權貨幣國家可通過央行直接創造貨幣為財政支出融資(無需依賴稅收或發債);??
? - **長期以財政政策主導經濟**:通過公共就業計劃等主動塑造經濟結構,而非僅應對周期波動;??
? - **重新定義央行角色**:央行應配合財政政策,維持利率穩定而非追求獨立性。
---
### **3. 對貨幣本質的不同認知**
-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觀**:??
? 貨幣是中性或非中性的交換媒介,政府需通過稅收和債券市場獲取資金,財政支出受“預算平衡”倫理約束。
- **MMT的貨幣觀**:??
? **貨幣是主權國家的記賬工具**,政府通過支出創造貨幣,稅收和債券僅用于調節通脹和儲蓄(而非融資)。這種認知打破了“政府像家庭一樣需要平衡預算”的傳統邏輯。
---
### **4. 對通脹管理的分歧**
- **凱恩斯主義**:??
? 認為通脹由總需求超過供給引發,需通過緊縮政策(加息、減支)抑制需求。
- **MMT**:??
? 認為通脹是資源利用達到極限的結果,可通過**針對性政策(如調整稅率、增加供給)直接控制**,而非簡單縮減財政支出。例如,若通脹源于能源短缺,應投資新能源而非全面減支。
---
### **5. 歷史背景與適用性的演變**
- **凱恩斯主義的時代局限**:??
? 凱恩斯主義誕生于金本位制解體初期,仍受“硬通貨”思維影響,且未充分考慮全球化下資本流動的復雜性。20世紀70年代“滯脹”暴露了其過度依賴需求刺激的缺陷。
- **MMT的現代適應性**:??
? MTP基于浮動匯率、主權貨幣和金融化經濟的現實,主張利用貨幣主權應對長期低增長、不平等加劇和氣候危機等結構性挑戰。它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期間被部分國家(如美國)變相實踐(大規模財政赤字貨幣化)。
---
### **總結:遞進與替代的邏輯**
1. **遞進性**:??
? ?MMT吸收了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政府干預的必要性),但通過重新詮釋貨幣主權和財政政策邊界,將凱恩斯主義推向更激進的實踐方向。
2. **替代性**:??
? ?MMT挑戰了凱恩斯主義中“財政需融資”“央行獨立性”“預算平衡”等傳統教條,提出了一套替代性的宏觀經濟治理框架,尤其在貨幣創造機制和通脹管理上更具革命性。
3. **現實爭議**:??
? ?批評者認為MMT低估了政治濫用貨幣主權的風險(如惡性通脹),而支持者則認為它為后疫情時代的公共投資(如綠色新政)提供了理論工具。兩者的關系本質上是經濟學范式對全球化資本主義新矛盾的回應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