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生命有一種格外的珍重,這隱藏在一些特別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當中。
影視劇里面,死了人,要埋葬的時候,主孝子手里常常捧著一個拱形的東西。用竹條編制,上面纏著紙條。死者的遺像卡在拱形中間。
看起來是對遺像的一個裝飾。
其實不然。
這個拱形物件,叫“歲竹”,有的也叫“歲籌”,是用跟死者在世的年歲的數目對應的竹條做成的。用來傳遞,死者在人間生活了多少年。
歲竹上纏著的彩色的小紙片,象征著他每一歲精彩的人生,有繽紛美妙的寓意在其中。
人一旦過了世,準備喪葬禮儀之前,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確認他活了多少歲。
對于死者,人們總是慷慨地給他多算一年。比如他只活了八十歲,卻偏偏要算成八十一歲。
多算的這一歲,并不是“虛歲”那么簡單,而是多算出來幫死者填補他生前的遺憾。
傳統的觀念,人只要離世,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遺憾。有沒來得及做完的事,有尚未說出口的話,有不曾道別的人等等。
活著差那么點時間和機遇,所以多給他算一年,權當是他用這一年把一切的缺憾都過過去了。
多算一年不能只是口頭上呀,要帶印記的。得讓此岸彼岸的人都有這般共識,因此要話分兩頭。
上文的歲竹是示之于活人的,坐大夜時歲竹與遺像共同放在靈前,有心人默默一數,就知道他來世間度過了多少個春秋。
而要示之于另一個世界,就不能用歲竹了,而是“歲繩”或者說“歲線”。
親人們給死者做最后的整理,除了要穿壽衣,填紙錢,最不可少的就是將一種黑色的壽線整理好。一根一根數,按照他過世的年歲,多加上一根。然后把黑線打好結,置于死者的腰際。
有了這一綴歲繩,死者去另一個世界,身份和生卒的憑證就清清楚楚了。
讓生者記住歲竹,讓逝者記住歲繩。
于是無論生生死死,那個與世界告別的人,都在無盡無形的虛空中有了有形有痕的記憶。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知道“死生亦大矣”,怎么面對這樣的大問題,全世界都有不同的態度和方法,而浪漫的有詩意情懷的古人們,只是巧妙地用“增一歲”這樣的手法,借著一些竹條紙條,細碎的繩子。就表達出了一個集體對年華的不舍,對生命的關懷。
我以為,這是舉世無雙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