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給帝王權威增加“buff加持”,這個概念經久不衰。不過,玉璽是否真的作為辦公用具蓋過公文、圣旨,還真沒現存證據能抓住它的“現行”。我們翻遍史料,也沒有找到一紙帶“玉璽印章”的具體文獻在世間流傳。
你或許會問,不是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這個字樣嗎?傳國玉璽怎么可能不蓋“皇帝命令”?且慢!讓我們從古代印璽的實際用途和制度講起——在我國古代,璽(尤其是皇帝的璽)更多是象征意義,真日常行政工作時,實際文書用的印章卻是“出差專用”之物,比如御璽、玉寶、天子印。
這就像領導主持重要會議時,常常擺一本皮面加金字的工作筆記本,但實際上靠秘書拿的小筆記本記錄。傳國玉璽是那個“看得見的金字象征”,是開國大典高舉的奔馳車鑰匙,而日常蓋文件的那塊,卻可能是小號靈活款。
所以,即便在秦始皇的時代,玉璽一直是裝點皇權的錦上花,而并非行政辦公的工具。這也是為什么沒有文獻或實物能證明,玉璽的印章曾經堂堂正正蓋在某個具體的公文上。玉璽雖神秘,卻更像一種精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