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說心臟血管狹窄了就≈空腹血糖>7或者餐2血糖大于11,板上釘釘沒有任何余地了,該怎么治療怎么干預就怎么弄
比方說頸動脈或者四肢動脈狹窄超過50%或者斑塊性質很不穩定,那可能類似于你ogtt的時候餐1剛過11,餐2在7.8-11,你說到沒到糖尿病吧,還真沒確診,你說當個沒事人吧,那你就差臨門一腳了,就和頸動脈出現上述指征高度指向你冠狀動脈情況也不昨地了一個意思。
比方說你頸動脈有點穩定小斑塊,輕度狹窄,那可能類似于你ogtt血糖還正常,胰島素分泌不正常了,那用藥么?大概率都不用啊,問就是生活方式改善,當然沒幾個患者聽得進去。
ogtt那么多指標不就是為了根據嚴重程度不同評估糖代謝能力,糖尿病確診對應的才應是冠脈造影,你為什么會拿心臟cta和otgg等價呢,哪怕要拿血脂或者心血管影像檢查和ogtt等價,也應該是血脂的那些指標或者從動脈彩超到cta再到造影整個流程做等價,又不是大家都是金標準就能等價的,你這種一個孤立指標就應該一一對應的思維哪里來的?是不是最好自己看了一個指標直接吃藥就行了,要什么醫生?
敏感性特異性醫療成本各方面妥協的結果。甚至我跟你講一個比較吊詭的結論,如果一個患者健康認知和依從性ok,他可能不怎么需要otgg更需要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胰島素,因為只要沒確診糖尿病,不管他是糖前期還是正常人,基本都不用用藥干預,糖前期需要生活方式改善,正常人就不需要了就能大吃大喝了?擁有這個想法的本身就印證了這種人容易得代謝疾病。
本質上生活方式改善應該是所有人的健康生活準則,那需要什么ogtt,所有人都應該把自己當潛在糖前期患者執行健康生活方式,所以只要檢測糖化空腹就行了,反正你查不查ogtt都應該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正常衰老胰腺能力hold不住了,那糖化和空腹會顯示出來的,那時候該吃藥吃藥,你保持健康生活還變差了那就是沒辦法的,基因和正常衰老使然。
所以不管ogtt篩的是不是鋼鐵胰腺,那又有什么關系?正確的觀念是你應該默認自己在現代生活環境下大概率是垃圾胰腺(事實上對于大部分我國城市居民也確實如此),然后不管你到底胰腺受沒受損默認糖尿病人怎么生活你就該怎么生活(事實2:糖尿病的生活準則和正常人理論上的健康生活準則差距并不大),然后聽天由命。
至于臨床領域,大部分醫生也不開ogtt,基本都是等糖化空腹爆了直接確診,雖然我認為在大部分人群對自我生活方式不會限制的情況下這樣預警力度太低,不過反正尊重他人命運。指南或者共識上,到什么指標該執行什么程度的干預都是寫的明明白白的,三篇ai也寫的很明白,糖化空腹ogtt各有各的適應范圍和意義,理論上只要自我認知和執行力夠強,都用不太到ogtt,應該終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靜待自然衰老。如果要求比較高的又需要醫療指標警示的,那就做ogtt,督促和認知自己的胰腺能力和糖代謝能力。要求比較低的,那就糖化和空腹做最后的預警線,爆了就確診了。
我看了你的大部分評論糾來糾結去本質原因無非就是內心不能接受自己為什么被判定為不完全健康的人群了,“憑什么是我”“為什么這樣輕易就斷定我胰腺能力不行了”“這標準真的科學嗎,是不是有那么一絲希望其實我還是正常的,是標準設的太不切實際了” 處于否認、憤怒、協議、沮喪、接受的前兩個階段。
我還是那句話,良好的心態應該是不管檢查正不正常默認自己糖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