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如,公司的一個部門,20個人。
1.糖化,是三個月來這個部門工作完成度。
2.空腹血糖,是某天的工作完成度。
3.餐后兩小時血糖,是遇到某單項工作的完成度。
4.餐后一小時血糖,是遇到某緊急工作的完成度。
一個部門,只要三個月來完成度可以,某天工作也可以,大概率沒啥大毛病,至少現在沒有。
從醫療的發展水平,醫療的可負擔性來說,確實空腹和餐后2作為診斷主要因素沒毛病的。
但作為個人,身體是自己的,可以關注更多。
還以上面的公司部門為例,雖然工作完成度可以,但人心順不順呢?加班了沒呢?員工有沒有被過度消耗呢?這就出來兩個概念胰島素抵抗,或者糖耐減低。
大概什么意思呢?一個工作來了,一個部門領導(β細胞)非常得人心,安排一個員工就拿下了,又來一個工作,又安排一個員工拿下了,大家不僅不加班,還能輪休和學習。長期看工作會越高越好
但另一個部門領導不得人心,機制不順,導致內耗,導致一項工作來了,得五六個人才能拿下,還得加班,導致大家都休息不好,雖然短期內工作完成度尚可,但誰也不是鐵打的,工作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這就是糖耐,胰島素抵抗等先行指標的意義。
一開始各種血糖指標沒事,最先出事的肯定是一小時血糖,因為部門內耗,導致來了急活應對不了了,然后慢慢是空腹,二小時血糖,最后出了大問題糖化才有問題。
所以,作為個人,或者作為工作中部門的負責人,要提前發現這些問題,才有利于身體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