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北洋軍閥主導階段即1911年清王朝覆沒到1928年張作霖在國民革命軍(國軍)北伐下取消北京安國軍政府,奉軍退回東北,張作霖將“中央政府”降級為地方政權,接著張作霖被關東軍炸死,張學良東北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第二階段為1928年東北易幟到1949年共和國成立,國民黨主導。
民國軍閥時期,其本質和東漢的州牧、唐朝的藩鎮差不多,即中央集權模式被破壞導致地方軍政集團尾大不掉,威脅大一統。不同點是州牧、藩鎮越來越強導致東漢、唐朝分裂覆沒,而中原大戰之后,南京國民政府已經強勢起來,軍閥名義上歸服,南京國民政府從政治(不斷強化南京國民政府對地方軍政機構的人事任命干預)、經濟(收回地方稅收和貨幣權等)、軍事(不斷借用編遣拆軍將軍閥部隊中央化,控制地方警察、憲兵)各方面在緩步剪除軍閥的獨立空間,雖然期間軍閥各種反抗,但總的來說是走向一統的過程,這是東漢、唐朝末期的逆向過程。
東漢為鎮壓農民起義,不得不加強地方軍政一體化(實際上戰爭時期,古今都這樣,比如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局書記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政委都是林彪,國民政府的綏靖公署,都是軍政一體化),東漢朝廷放權給地方,將刺史改為州牧,總管地方軍政,而中央政府財政一團糟,靠賣官維持,已經不可能供養龐大的中央軍以震懾地方,實際上東漢后來的混戰就是這些州牧爭奪地盤,三國鼎立時算是秩序比較好的時候了;唐朝先是為防御外族,在邊境設立了十個軍事重鎮,藩鎮、節度使就是這樣來的,隨著邊境越來越不穩定,戰事此起彼伏,唐玄宗為提高地方軍事效率,將邊防重鎮軍政一體化,河北三鎮統歸安祿山,并任命安祿山為河北采訪處置使,這個采訪處置使相當于皇帝派往地方的督察專員,采訪處置使可以提升、罷免地方官吏,等于說河北三鎮軍政集于安祿山。一個中央政府,沒有人事任免權,那么政權、經濟權、軍權都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河北三鎮在安祿山的經營下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唐玄宗意識到安祿山的不安份后亦顧慮重重,已經尾大不掉了。河北三鎮有十五萬兵力,唐中央軍不過十二萬,加上當時正是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崩潰的時候,平民沒有人愿意當府兵,唐中央政府稅收崩潰,又不得不犧牲中央軍以應對邊患,中央軍都是那些社會地位地下的藝人、商販等不入流的人花錢買的一個軍人身份,以拔高自己身份,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訓練過,平時該賣藝的賣藝、經營生意的做生意,中央軍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遠不如河北三鎮。安史之亂中,唐玄宗為激勵地方平亂,將權力繼續下放到內地,節度使不再只存在于邊防重鎮,遍及全國。安史之亂后,河北三鎮歸順,但亦是個獨立的系統,不接受中央政府的人事任命,自己內部推舉,所以,河北三鎮始終沖在對抗中央的最前沿。唐朝末年藩鎮打來打去,極其殘酷混亂,經濟破產,搶不到糧食了,史書記載有的藩鎮軍隊靠腌制人肉作軍糧。后來割據分裂成五代十國,宋朝統一,唐末藩鎮極其黑暗的一幕為宋代統治者所銘記,用文人士大夫治國,將武人貶低,嚴防武人涉政,所以我們看到金兵南下時,宋欽宗都是在遙控前線軍隊,不愿給前線將領統兵權,可以說岳飛的冤死也跟此有關。宋代對武將的顧忌是深入骨髓的,清朝為平定太平天國,下放權力給地方民團,漢人的湘淮軍就這樣起來了,宋代統治者一直謹守祖宗之法,不愿作出讓步,北宋覆沒的很窩囊。
民國軍閥可以追溯到清朝鎮壓太平天國的民團興起,以湘軍、淮軍為代表。這兩者沒有直接的承襲,但是作為地方軍稅源的商業稅厘金卻是一直沿襲的,清王朝一直想拆除厘金,一直拆不掉,據說清政府主導的一些案件牽扯到湘軍就查不下去了,不了了之,這里不談清王朝的落后性,僅從中央集權模式看,清王朝已經在衰落了,國民黨統治時期才拆掉厘金。反觀慈禧向八國宣戰,征召天下軍隊,東南各大員卻與洋人達成東南互保,根本就不理慈禧的宣戰詔書,慈禧強行修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并不是她窮奢極欲,海軍本來就不是清王朝能完全控制的,明為修頤和園,實則限制漢人控制的海軍,清王朝主導的編練新軍,就很賣力,舍得花錢。當日本占據朝鮮半島,威脅龍興之地,北有倭寇,南有漢人軍事集團,清王朝處于南北掣肘之中,衰敗已不可避免。
新軍最先起于袁世凱的小站練兵,這成為袁世凱后來的政治資本,這就是北洋新軍;南方各省也開始編練新軍,新軍自此構成南北二派。清王朝收回路權,觸犯民間投資鐵路的利益,四川掀起保路運動,清軍入川鎮壓,武昌空虛,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南方各省新軍也蠢蠢欲動,清王朝派北洋新軍鎮壓,北洋新軍早已不滿清王朝多用日本留學生排擠北洋舊人(其實就是袁世凱的人,史書說袁世凱用家仆掌握新軍),清廷調不動,重新啟用袁世凱,給予其軍政大權,北洋新軍才南下,這樣袁世凱重掌北洋新軍。袁世凱打到長江流域,與南方妥協,逼迫清王朝皇帝退位,這就是民國開始了。民國初始,全國都不是一個統一體,像個大聯盟,袁世凱稱帝死后,各省的督軍就完全脫韁了,各自主管一省軍政,藩鎮再現,這些督軍當然也承認自己屬于中華民國,還夠不成分裂。究其原因,主因應該是民眾的民族、國家意識開始覺醒,袁世凱稱帝都身敗名裂,何況分裂疆土,所以說國民愛國主義教育很重要。
北洋軍閥為爭奪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權打來打去,這為國民黨在廣州崛起創造了機遇,國民黨同蘇俄聯系,獲得外援,統一廣東,開始北伐。
北洋軍閥依然沒有將國民革命軍(國軍)放在眼里,看當時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兵力部署,主要在互相防御,防御廣州方面的兵力很弱。孫中山時期國民黨本來就是舊軍閥組合而成,內部小山頭很多,黃埔軍校培養了真正的國民黨軍隊,黃埔軍稱為“黨軍”,這是蔣介石發家的資本。在剿滅舊桂系和舊滇系軍閥叛亂后獲得了暫時的統一,一致北伐,打下的新地盤也使得黨軍及各山頭軍閥急劇擴張。
國民黨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各軍閥的措施,比如孫中山都不知道國軍到底有多少人,各個軍閥進駐一個地方就趕走官吏,自己派人收稅,孫中山的大元帥府非常粗曠,政治機構很不完善,沒有稅收,靠廖仲愷東拼西湊度日,孫中山逝世后,廣東統一,北伐北洋軍閥,打下湖北,遷都武漢,汪精衛成為領袖,實際上武漢國民政府只能收武漢三鎮的商稅,湖北其他地方和湖南被唐生智控制,蔣介石沒有獲得湖北,極力主張向江浙發展,這又引起了武漢國民政府的顧忌,極力限制蔣介石向長江下游發展,這就引發了北伐戰略方向的大爭論。國民黨的內部矛盾早晚要爆發,即使沒有蔣介石的四一二政變、另立南京國民政府,肯定還會出現其他人出來。沒有一個強勢力量的崛起,國民黨僅靠政治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統一的,兩手都要硬才行。
蔣介石就代表了這個強勢力量,中原大戰后蔣介石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各個軍閥暫時臣服。接下來,就是繼續推進削藩,鞏固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地位,細看幾次圍剿,名為“剿共”,實則削藩,所以看看幾次圍剿軍閥們對紅軍的助攻很明白了。老毛看的很透,說TG革命政權能存在的一大基礎是國民黨內部的間隙,看看紅軍長征行軍路線,就是在各個軍閥地盤接壤處穿插,軍閥防中央軍甚過防紅軍,送醫藥送彈藥給紅軍表示不進入我方地盤就是萬事大吉,至于“剿匪”,朝天開槍給蔣介石演一出戲混過去。蔣介石也知道各位都是好演員,比如桂軍在湘江正面阻擊紅軍,白崇禧派偵察機觀察發現中央軍在紅軍后面追趕,紅軍停下,中央軍也停下,始終保持距離。白崇禧想著桂軍全力阻擊紅軍,事關紅軍存亡,紅軍肯定要不惜代價打通出路,那必定是一場血戰,擋住了紅軍,后面的中央軍來了怎么辦?白崇禧借口說某處發現紅軍,變正面阻擊為側擊,讓開湘江正面,不想跟紅軍正面杠。蔣介石發現了,也開始了表演,打電話跟白崇禧說貴軍放開紅軍通向川滇黔的大道,無異于縱虎歸山,除了我蔣某人信你是去尋找紅軍主力作戰,還有誰信?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白崇禧不好意思了,也只派了一個師去湘江阻擊紅軍,還有湘軍在堵擊紅軍,所以紅軍此戰傷亡很大,如果桂系出全力,后果恐怕很嚴重。演的最好的我覺得是少帥了,陜北圍剿紅軍,大修碉堡封鎖,卻互通商旅,一邊修碉堡,一邊問蔣介石要餉,一邊跟TG互通消息,少帥如果真剿,那就是少帥傻,蔣介石如果真給軍餉,那就是蔣介石傻。大家都玩的風生水起,好一盤大棋。
軍閥與蔣介石的齷蹉事,很多。比如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意指先削平藩鎮再抗日,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蔣介石喜歡打內戰;各路軍閥當然也明白蔣介石用意,中央軍在陜北圍剿紅軍時,各路軍閥跟TG聯絡表示要促成蔣介石抗日,看到民國實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老毛忙著寫信,給國民黨各派系人員寫信表示要一同促進抗日。蔣介石不削平軍閥,就不太可能真正消除TG,軍閥才是蔣介石的最大敵人。
一般的資料都是宣揚正能量,不會告訴你一些不太光鮮的事,軍閥某些時候也是同日本人勾搭的。比如粵軍高喊抗日,北方長城防線才有日軍,廣東哪里有日軍,鬼信你抗日,其實就是害怕中央軍來粵系地盤;國民政府發行法幣時,收回地方白銀和貨幣權,法幣與美元掛鉤,日本人就很不爽,為什么不與日元掛鉤?閻錫山、宋哲元等與日本人聯絡推動華北自治,阻止北方白銀流入國民政府,中央軍舉行軍事演習,隨時準備北上才壓住這幫人,最后雙方達成妥協,北方保留一定經濟權才平息。看到沒有,不武力削弱軍閥部隊,空談中央集權沒有意義,只要軍閥部隊還存有余力,你連簡單的貨幣發行權都很難收回。
不管國民黨軍閥有多少,有多少令人瞠目的表演,但他們都承認自己是國民黨,即便是軍閥反蔣另立國民政府或者中政會分屬地方獨立機構政治委員會,也還是在國民黨的名義下,不構成分裂。
一句話,民國時期軍閥不分裂是民心所向和有一股強勢力量約束的雙重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