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緒調整的角度,他人的行為給我們造成的情緒困擾,可以用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來理解和自我調整。
阿德勒課題分離認為,在人際關系中,要區(qū)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任務范圍,我們應該專注于解決自己的課題,而不要過多地干涉或試圖控制別人的課題。
催婚是家人的課題,對你結婚的期待,這背后的需求是家人的,而不是你的,所以滿足這個需求是你家人的問題。你無法左右他人的行為,你也不必要滿足他人的期待,最重要的,他人的催婚行為并不會從實質上改變你對婚姻的決策,這是底層邏輯。
接下來,對你來說,是否結婚以及何時結婚是你的課題,無需對與你婚姻無直接關系的人承諾。但在當下,他人催婚對你情緒造成的影響,對他們自己情緒造成的影響,可能是需要優(yōu)先處理的。
其實當你理解到催婚并不能真正改變你的婚姻選擇時,大部分被干涉了的委屈,憤怒,痛苦情緒就不會有多少了,頂多會有一些不勝其煩,躲又躲不開,想讓對方閉嘴又做不到的無奈。
如何用能做到且舒服的方式回應他人的期待其實就是你的下一個課題,也就是題主的第二個問題,有什么心理策略用來說服父母嗎?
首先要強調一點,說服他人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因為人與人由于認知,利益角度及人格特質不同,并無法做到在一件事上完全接受他人的觀點。
這就像父母也無法說服你立馬結婚一樣,所以題主也要接受無法達成說服父母認同自己暫不結婚的選擇。
但是除了說服一方接受另一方的觀點,大家在一件意見不統(tǒng)一的事情上,仍有很多選擇,比如,雙方共同妥協(xié),各退一步的方案;再比如,大家齊心協(xié)力向某一個新的目標共同努力的方案;當然也可以有拖延策略,講不一致的觀點暫且擱置,留待下一個約定的時間再討論。
如果題主很想嘗試說服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以下一些基本心理學說服策略,可以考慮嘗試。
1.登門檻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將你想讓父母接受的關于你婚姻選擇的目標分成若干階段,選擇最初階的一個很小很小的請求,嘗試和父母協(xié)商,一旦可以說服他們同意初階請求,表達感激并給與一定正向反饋后,再提進一步的請求。
這技術其實就是大眾常說的蹬鼻子上臉,但說實話,只要鼻子蹬得好,上臉就指日可待。
2.留面子效應
先提出一個很大的、對方很可能會拒絕的要求,然后再提出一個較小的、真正想讓對方接受的要求,對方更有可能接受這個較小的要求。
這個主要利用的是對方拒絕他人后產(chǎn)生的愧疚感,在愧疚感的驅使下會更容易接受相對較小的要求。對父母使這一招常常很管用,至少我聽到不少年輕的來訪者用這個招數(shù)讓父母接受了自己打鼻釘,紋身等的需求。
3.權威勸說策略
引用權威人士的觀點、意見或建議來支持自己的主張,增加說服力。
在家庭領域,如果有勸說能力更強,或對父母來說更有說服力的人,那么當無法自己說服父母時,可以考慮向這些人求助,如父母的長輩,關系親密的朋友等。
以上這些是可以考慮的方法,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