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電視劇,都是到了劇中或者劇尾才掀起整部劇的高潮,但我看經典劇目《大宅門》,卻覺得整部劇里,屬二奶奶為拿下百草廳,和非富即貴的那些人斗智斗勇、斗狠斗法的前十集最為精彩,也最讓人蕩氣回腸和記憶深刻。
白老太爺臨終前,不顧兩個親生兒子的反對,把白家這個爛攤子交到了一個外姓的兒媳婦手中,這是何等的信任和魄力;而這副重擔背后的艱辛和責任,恐怕也只有二奶奶自己能體會到。
老太爺對二奶奶說:”老三心眼太多,老二又窩囊,老大要是活著就好了,還能幫你一把,以后這個家就全靠你一個人了!”
二奶奶趴到已經油盡燈枯的老太爺耳邊,輕聲說:“爸,我想和您說一個事,除了我沒有第二個人知道……老大還活著,是兵馬司的朱順給救出來的。您放心,大哥雖然現在只能藏著不能露面,但活得好好的,等過了年我就去打聽他的下落!”
本來已經癱軟在躺椅上的白萌堂,聽到這個消息,竟直起了身,渾濁的眼神里也有了光亮,不敢置信地說道:“有這事,這事辦得好啊,還活著……還活著……哈哈哈……”
老太爺是帶著知足和欣慰離開人世的,被他寄予厚望的白家長子,至純至孝、仁心仁術的白家大爺,竟然還活著。
老大還活著,那他白萌堂死也瞑目了。
可有個人卻再也活不過來了,那就是白大爺的老婆——長房長媳白大奶奶,她在得知丈夫白穎園被判斬監侯后,就上吊自盡了。
白大奶奶成為了在白家和詹王府之戰中唯一的犧牲品。
詹白之戰的起源,是白二爺診斷出了未出閣的大格格身懷有孕,被惱羞成怒的詹王爺殺馬砸車,白老太爺為給老二出氣,也未給白家老號爭氣,瞞天過海讓大格格產下一對雙胞胎兒女。
這一出手雖然保住了白家老號醫術精湛的名聲,讓詹家賠了馬車,卻也從此和詹王府結了積怨。
五年后,詹王府的二格格,也就是同治爺的寵妃嬪主子,被老佛爺下毒害死,詹王府為了報當年之仇,竟誣陷是白家大爺用藥不當,導致嬪主子暴斃。
而白家的姑爺——關大爺,為報當年亞萍不慎將兩人兒子摔死之仇,落井下石,也上本參奏白穎園。
老佛爺正找害死嬪主子的替罪羊,白穎園很快被判了斬監侯,白大奶奶得知消息,走投無路下竟先走了一步。
詹白之仇是源于二爺,而關家和白家的仇怨,是因亞萍而起,樁樁件件都和白家大房扯不上干系,可最后大房卻落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要不是后來有二奶奶給幾個孩子撐腰,這一房的三男一女,四個孩子真就像三爺說得成了叫花子。
縱觀《大宅門》全劇,白家大爺是個大好人、大善人,可這樣的“良人”,卻非良配。
至純至孝
白家老太太至死都沒吃大兒子送來的點心,這恐怕是白大爺一生中最遺憾之事。
白穎園從宮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蘭馨齋給母親買了她愛吃的點心,可老太太正忙著給剛出生的景琦批八字,根本不吃大兒子給買的點心。
等到白三爺回來,同樣是帶著蘭馨齋的點心,他卻并不慌著給母親,而是自己先吃了一口,并說道:“這都是什么味兒啊,有這么做點心的嗎?”
一句話讓老太太接過了三兒子的點心,并嗔怪道:“連這個都吃不出來,這是加了蜂蜜,是按宮里的做法做得?!?/div>
白大爺舉著自己手中那塊點心,想讓母親嘗嘗自己買的,可母親卻一把推開,不耐煩道:“不吃,不吃,我最不愛吃點心了,拿走!”
兩個兒子買的同樣的點心,老太太卻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可見敦厚老實的白大爺,并不得母親的喜歡。
白大爺氣呼呼地把點心給了下人,讓去喂狗;而一邊洋洋得意的三爺,則和三奶奶關起門來笑話大爺“傻”,不懂得變通,只會讓老太太生氣。
可就是這個“傻”大哥,卻為了息事寧人,為了不讓父母因老三貪贓公中銀兩的事而著急上火,一次次拿著自己房頭的銀子給老三填補虧空。
以至于到了最后,大房的四個孩子,在這樣的顯赫的家族之中,竟然連過年的新衣都做不起;而我們在大奶奶為數不多的幾次出場中,都能看到她的粗衣簡裝,再看白家其他人,無論是二奶奶,還是三奶奶,還有亞萍姑奶奶,哪個不是綾羅綢緞、珠翠滿頭。
大奶奶知道老三是填不滿的無底洞,可又阻止不了大爺毫無原則的幫扶,只能瞞著丈夫攢了些私房錢想給幾個孩子做件新衣服,而對于妻子藏銀票的這種行為,白大爺沒有去反省自己,反而拿起棍棒沖著大奶奶:我抽你!
聽到動靜的亞萍和二奶奶沖進去勸架,大奶奶哭著說:
你打!你打!這日子沒法過了,你打死我算了,家里這點銀子全叫你踢騰光了,弟妹啊,我活不了了……
白家大爺為子當孝,為兄謙恭,可卻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隱忍都轉嫁到了妻子和孩子身上,白家大奶奶這是傷心到了怎樣的地步,要句句把“沒法活了”掛在嘴邊。
在我們生活中,也會有和白大爺相同之人,他們(她們)對自己的父母、兄妹無原則的包容、托底,卻從不為自己的小家庭考慮,甚至還為妻子(丈夫)不能和自己一同分擔而抱怨,這樣的人,本質上是借孝順之名,行自私之事。
夫妻本是利益的共同體,既然你選擇和對方共度余生,就要在做所有決定以前,考慮到對方的利益,而不是圖一時之快,貪一時之名。
要知道,人的本性是貪婪的,越縱容就會越無底線,就正如白家老三,他念及大哥的好嗎?他只會說大哥傻,并更加貪得無厭、不知收斂。
結合劇情,白穎園為了補虧空,把大房的銀子都替老三還了賬,把大奶奶逼得哭天抹淚,這才招致了亞萍和二奶奶要到老太爺跟前告狀。
得知消息的老三,氣勢洶洶去找二奶奶算賬,一腳踹開門,驚得抱著孩子的亞萍脫了手,這才有了后來關家大爺不依不饒要為自家兒子的枉死,聲討白家的行為。
白穎園的善,助長了三爺的壞,他的縱容,才讓三爺沒了規矩、失了王法,也為白家和自己招來了禍端。
仁心仁術
白大爺是個好人,是個好大夫,劇中有兩件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白穎園作為醫者的仁心仁術:
第一件是:大雪天,走在半道上的白穎園看到雪地里躺著一個被凍僵了的老婦。
趕車的馬夫本來已經走出去很遠,但白穎園還是讓他回來,把老婦抬上車。
馬夫說這種事太多了,管也管不過來,白穎園卻說,能管一個就管一個,我是大夫,總不能見死不救。
白穎園不僅為老婦治了病,抓了藥,分文未取不說,還給了老婦一些銀兩,并讓馬夫把老太太送回了家。
第二件是:白穎園被判了斬監侯,詹王府的老福晉卻非要他來給看病,詹府無奈,只能求白穎園,白穎園說道:“那就看吧,咱就是干這個的,不能因為人家害了我,我就不瞧病了,一碼歸一碼。”
兩件善事,讓白穎園已經定性的死罪,有了轉機,他救下的老婦人,兒子是兵馬司的朱順,而白穎園正是因為有了去詹王府看病這個由頭,再借朱順要報恩的契機,成功從詹王爺的眼皮子底下,調包成功,逃出生天了。
白穎園成功脫逃后,在京城是待不下去了,只能躲到了窮鄉僻壤,可他依舊走到哪里,把自己的醫德醫術帶到哪里,造福一方百姓。
所以,雖然詹家和關家一直質疑他的死,也從未放棄找他,卻一直沒有任何證據和行蹤。這都要歸功于當地百姓對白大爺的回報和保護,他保護著一方百姓的健康,百姓們也保護著他不受到傷害。
我覺得此時的白穎園才是真正的心如止水,他這個人只為看病救人而活,宅院之爭非他所愿,他也不堪其擾。
現在的他,雖穿布衣、食粗食,卻內心平靜,再也不會提心吊膽,更不會受無妄之災。
我們有時候問,人的命運到底是什么?
或許你開始的時候并不知道,就比如白穎園,極力周旋在家族、各方利益中間,卻落得斬監侯的下場;可在他無心的善舉為自己贏得命運的轉機后,卻修正到了他該走的一條路上。
這條路他走得坦蕩、走得踏實,唯一的遺憾和愧疚就是大奶奶當年為自己而死之事。
大奶奶之死
大爺被帶走之后,大奶奶聲嘶力竭地高喊:"穎園、穎園……“
此后就躺在床上沒起來過。
白家大爺和大奶奶的感情,雖然不及二爺和二奶奶那么恩愛,卻也攜手走過數年,并生下三男一女。
兩人因為老三的事,沒少爭吵,可無論如何,穎園都是大奶奶的主心骨,是大房的頂梁柱。
家中的銀子雖然給了老三,可還有穎園這個人,大奶奶嘴上說這日子沒法過了,可她卻極力想把日子過好,不然也不會私下攢私房錢。
可現在,穎園被帶走了,生死未卜,她一個婦道人家帶著大大小小四個孩子,這才是真得走投無路,真得沒法活了。
可這時候深受大哥多年照拂的老三兩口子,在琢磨什么?
老三對媳婦說:”我看老爺子是不靈了,他要是死了,咱們頭一件事就是分家。大房已然成了叫花子,二房又奸又滑……咱手中有銀子,可不能和他們攪在一起。
看看吧,這就是真實的人性,老三的錢從哪里來的?他一天天除了唱戲遛鳥、要不就是逛窯子賭博…他房頭的份例銀子還不夠自己花,他的那些銀子還不是貪公中的銀子,而虧空卻都是由大房給填上的啊!
可現在,大哥被判了斬監侯,老三昧著良心,拿著大哥從大嫂和四個孩子身上摳出來的銀子,卻根本不管大嫂一家的死活,還生怕被拖累了,想著盡快分家。
也就在老三說這番話的時候,白家大奶奶上吊自盡了。
她也是看清了當前的困境,人心的險惡,認為自己撐不下了。她自盡,一是因為夫妻情深,她要隨著丈夫而去;二也是為四個孩子找條活路,她死了,全家就得把四個孩子管起來。
不然以大房現在窮困潦倒的窘迫,實在是養不起這些孩子了。
白二爺曾在傷心時說:“我算看透了,什么親的熱的,一有了難處,誰顧誰???
恐怕這一點,大奶奶早就看透了,所以她才會如此決絕、以這樣一種悲壯的方式撒手而去。
當白大爺得知這個消息后,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知道抱著頭一動不動地蹲在那里。
他沒想到那個他從未好好心疼的媳婦,那個跟著他這個”豪門長子“,卻一天福都沒享到的大奶奶,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先他一步而去。
他的抱頭一哭,哭出了大奶奶這么多年跟著他的委屈和辛酸,也哭出了他的懊惱和追悔,可又有什么用呢,斯人已去,再怎樣做都是無益了。
能夠嫁進聲名顯赫的”白家“,恐怕大奶奶的出身也非同一般,她也乃貴門之女,卻不想因丈夫的”純“”孝“”愚“”傻“,生生把日子過成了這樣,生生把一個好好的人逼到了絕境。
不知她走之前,是否想過,白大爺這樣的良人,卻并非可嫁之人,這樣的人,只能做個好人,卻并不適合婚配。
年過四十的我,已經有二十多年的婚齡,走進婚姻的時間越長,越感覺到,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婚配的。
《大宅門》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百多年的大宅院里的恩恩怨怨、起起伏伏,但它關于婚姻、關于親情的處理、拿捏,同樣適合于當代。
無論何朝何代,一個和原生家庭深度捆綁的人,都很難獲得婚姻上的幸福,也很難真正做到良配。無論這個人是好人,是善人,是良人。
我特別喜歡《臥虎藏龍》中俞秀蓮(楊紫瓊飾演)說得一段話,她說:
不論你對此生的決定為何,一定要真誠地對待自己,要建立起一種對成年人而言真正有用的體系——總是能在紛繁蕪雜里尋求平衡。
”平衡“是門學問,尤其是在紛繁蕪雜的關系中,二奶奶能夠站在勝利者的一方,是因為她懂得”平衡“各種關系,而不是一味的隱忍和壓抑;而大爺他不懂得這門學問,最終導致了賢妻的枉死,和自己后半生的顛沛流露、孤獨終老。
感謝您的支持,請隨意打賞。您的贊賞將鼓勵我繼續創作!
